[都市快報]15個生活在無聲世界中的學生拿到了生平第一個“獎德金”
發布時間:2008-01-29 11:55:17
|
作者: 通訊員 熊 偉 記 者 楊 麗
手指指自己,將右手掌放在額頭上,前后翻了下,隨即,手掌在空中握成拳頭——昨天,衢州市聾啞學校的“獎德金”首屆頒獎大會上,獲獎的湯建偉同學用手語對大家說:“我會努力的。” 長得黑黑的、一副老實相的湯建偉,是全校年紀最大的學生,今年都30歲了,是職訓班的安全委員。在頒獎現場,他一手舉著“獎德金”證書,一手捧著個“紅包”,很是開心。 衢州市聾啞學校副校長吳水洋對他念的頒獎詞是:“任勞任怨,腳踏實地,具有非常可貴的服從、敬業、責任、奉獻等優秀的職業素質。” 昨天,該校有15名學生首次獲得了“獎德金”。
這個特殊的獎項專門獎勵品德優秀的學生 獎學金,我們都知道是獎勵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吳水洋介紹,聾啞學校設立的這個“獎德金”,是為了獎勵那些品德優秀的學生的。 這個獎項從去年上半年就開始籌備了,資金由民建衢州市委會十多位成員自發捐助。15名學生不僅獲得了“獎德金”的榮譽證書,每人還得到了200元獎勵。 去年上半年,民建衢州市委會副主委王建村參觀了聾啞學校,“看到那些從小有缺陷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些自卑,蠻可憐的,但他們的書畫作品卻很優秀,我當時就有種想幫助他們的沖動。” 王建村回去和自己支部的主任一說,正巧,支部主任也有此意,他們就一拍即合。 與此同時,校方也在考慮:聾啞學校存在特殊性,沒有升學率這類的壓力,怎么樣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讓學生學會做人,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很重要。 “從品德上進行鼓勵,我們聾啞學生也要照樣成材成人,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兩方一合計,就搗鼓出了個“獎德金”。
獲得“獎德金”的同學是海選出來的 那么,什么樣的同學才能獲獎呢?有沒有條條框框呢? 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品行上表現突出,當然學習也是一個方面。這個獎項的評比,提倡民主,是海選式的,不是以前老師說誰就是誰的模式。 大致程序是這樣的:各班學生推薦,產生了20個候選人,打印好事跡介紹,張貼照片后交政教處。之后全體學生投票,一人一票,選出13名最佳人選;學生會干部中由學校推薦1-2人。進入第二輪后,從15位候選人中統計產生得票最高的10人。 但到最后討論時,老師們都覺得很難取舍,看著投出來的15個同學,真的都很好,“我們最后決定就由原來的10個名額增加到15個,”吳副校長說。
這些品行突出的孩子們影響了更多的孩子 我們來看看這次得獎的15名學生情況吧。他們分別來自學校不同的年級,雖然年紀有差別,但都在品行上表現突出:堅持從小事做起,有的自愿包干清掃宿舍樓走廊,有的每個星期都像哥哥姐姐照顧弟弟妹妹一樣幫助小同學、輔導功課,有的生活簡樸、不挑吃穿,不亂花一分錢。 像小湯,天生聽力不好。“小湯一來,我就覺得他心腸特別好。”童老師說,每天清早,小湯總是一絲不茍地把寢室一樓的包干區拖得干干凈凈;每天中午,他總會主動打掃、整理204寢室,每天自修結束,他總會小心翼翼地關好門窗,整理好教室的物品……無論勞動有多臟、多累,他從不抱怨。 臺下,其他沒有獲獎的學生也表態了,“我以后也要像他們一樣,如果看到地上有臟的、有紙,自己會主動去把它撿起來,如果看到小的同學有打架、追逐就會去提醒他。” “我們這個捐贈,不是說一次性的,我們也是想細水長流,通過每年這個活動,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王建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