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導報]黃小杭:一個世界遺產保護“客串者”的十年之路
發布時間:2009-04-28 00:00:00
|
作者:
今天,中國大地已經崛起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現代都市。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懷念日益稀少的歷史遺產,敬佩那些保護遺產的先知先覺的人。
十年前,本文的主人公黃小杭,時任浙江市場導報社副總編、民建省委政策研究委員會委員,他從搶救河坊街開始,從理論到實踐,從呼吁到組織,成為浙江世界遺產保護中若隱若現的明星。 留住河坊街
如今的河坊街和清河坊歷史街區,古風古貌、游人如織,最多一天達30萬人,被命名為中國第一家4A級商業街區,中華老字號第一街!有認為西湖、靈隱、清河坊是最能代表杭州的景觀。2009年10月,以清河坊為基礎的二期保護工程、中山中路保護工程,將展現出更為宏大的杭州歷史文化名城風貌。
然而,很多人難以想像,十年前,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爭分奪秒、驚心動魄的文化遺產“保護戰”!
上世紀90年代末的杭州,舊城改造如火如荼。
歷史上,河坊街和中山路交叉的四拐角以及附近區域稱作清河坊,一直是杭州的中心,被劃為歷史文化保護區。1999年3月,河坊街改造工程啟動,土地出讓已經完成,老街將拓寬到32米,路邊準備建起八到十層的商住樓。短短十幾天內,西段已經拆平,工程迅速向東段推進,直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心臟。
由于涉及到數億資金和無數房屋拆遷,專家奔走和媒體呼吁已經攔不住改造工程的進度。
4月8日,在杭州代市長仇保興剛剛上任之際,黃小杭看到了最后的希望。這天,他直接寫信向市委書記、代市長呼吁,并親送市府大樓(兩封信見今日本報第10版)。
奇跡發生了。4月9日,仇保興代市長立即對黃小杭的來信予以批示;4月10日,分管副市長陳繼松批示;4月15日,市委書記李金明批示;市城鄉建委緊急行動(批示見今日本報第10版)。
4月19日中午,改造工程停止。此時距“四拐角”僅二三十米的“回春堂”古建筑內,雕花木欄剛被拆光賣掉,下午就要砸倒高墻。
為確保搶救成功,他多方聯系。4月19日以后,河坊街保護行動四管齊下:省文物局發出了第一份建議文件;浙江市場導報社與錢江晚報合作,刊登了第一組報道;民建浙江省委發出了第一份內參;《觀察與思考》雜志社組織了全國、省的著名專家學者的第一次論壇,為河坊街及杭州古城的保護獻計獻策。
之后,他又提出了保護河坊街的五條建議、八條措施。
一年以后,杭州選擇黃小杭投書的4月8日,舉行清河坊歷史街區開工儀式。時任副市長陳繼松說:由于黃小杭同志的建議,由于當時新上任的仇保興市長高度重視,以及省委副書記李金明及時作出批示,所以今天能提出保護清河坊。
杭州規劃局總規劃師劉曉東等一批專家認為,河坊街保護是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起點和轉折點。更有研究者認為,搶救清河坊不僅是杭州、浙江的光榮,而且是中國民間發起保護歷史街區的第一個成功事例,改革開放以來遺產保護領域的一個典范。 一發不可收
搶救清河坊至今十年了,從事經濟和新聞工作的黃小杭,在客串遺產領域中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腳印,這里掇取幾處—— 足跡之一:1999年9月,他與浙江市場導報把視點轉向西湖申遺。
世界遺產是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領域的國際頂尖品牌,十年前,中國已經有19項世界遺產,但是西湖這一國內最優秀的景區,申遺還沒有提上議事議程。
在短短4個月時間里,浙江市場導報在西湖申遺上誕生了多個“第一”:編發了第一組長篇報道,近百人參與大討論;組織了第一次專家學者研討會;杭州市政府第一次在該報表態,正式啟動西湖申遺,并寫入200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被光明日報稱贊為西湖申遺的第一聲春雷。
2008年5月,在西湖申遺國際研討會上,他再次提出,西湖申遺首先要倡導“步行西湖”,解決交通擁擠問題,節假日交通幾乎癱瘓的局面必須改變,恢復的“清代十景”不能成為現代汽車場,還一個優美幽靜、空氣清新的西湖。
十年來,他一次次奔波于北京、杭州和省內各地,在參政議政系舞臺上,為西湖以及浙江申遺十次鼓與呼。 足跡之二:保護嵊州歷史文化遺產。
2001年4月,黃小杭到嵊州掛職任副市長,分管城建、旅游。第一個難題很快來了。一份要求拆除古城墻的請示到了他手里。面對矛盾,他想起了一些歐美發達國家高樓大廈與傳統建筑和諧相處,而我們一些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城市,看上去卻仿佛只有十年歷史。
城市的發展要把握穩定與變化結合的度。過于穩定,就沒有發展,在今天尤其不能容忍;可是如果過于強調劇變,無異于鏟除歷史。
他向市主要領導建議,并請來了毛昭晰等著名文保專家,保下了古城墻。兩年中,他跑遍了嵊州的自然人文景觀,對保護和利用傾注了很大的努力。
在2006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省文物局一位負責人發給黃小杭短信說:嵊州古城墻公布為省級文保,華堂、竹溪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村鎮,崇仁古鎮、馬寅初故居列為全國文保單位,這里有黃市長遠見的功勞。 足跡之三:搶救“紅太陽展覽館”和優秀現代建筑。
2004年初,黃小杭在省政協大會發言說,“我們對明清民國建筑給予了比較好的保護,但是1949年到1978年期間共產黨人自己創造的優秀建筑,卻在大批的消失。”
這一次,他想保的是 “紅太陽展覽館”——武林廣場的核心建筑。有記者這樣寫道:杭州南有清河坊,北有武林廣場,清河坊是1949年以前的杭州中心,而武林廣場是今天杭州的中心。黃小杭五年前奔走呼號搶救清河坊,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五年后再次建議保留“紅太陽展覽館”,搶救30年以上優秀建筑。
在政府的重視下,“紅太陽展覽館”保下來了,一批現代優秀建筑也列入了保護名單。 足跡之四:呼吁改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居住者的生活。
歷史文化保護區確定之后,黃小杭始終惦記著居住者的生活。
“他們不能永遠拎著馬桶,過著落后的生活。”2004年底他向市政府建議,應該把對歷史街區的生活改善,列入政府的十大實事工程。市委書記王國平批示表示贊同,寫進了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建設與保護的探索
“必須探索建設與保護的最佳之路,我不贊成揚古抑今,什么都保。一方面一定要加快現代化建設,我們需要極具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良好的環境;另方面,又要精心保留好一些優秀的歷史遺存,這些遺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設問題上,黃小杭始終認為要有科學發展觀。
黃小杭為保護世界遺產四處奔走,不能不提與他并肩戰斗的另一位專家——他的妻子、省文物考古所的研究員張蘋。沒有從事文物工作的妻子,他不會走上保護之路;沒有黃小杭的加盟,他妻子及其同事們的幾次歷史文化遺產搶救也難以成功。
在上世紀末舊城改造如日中天之時,他倆提出應該全力搶救杭州“小古城”,即在古城核心地段清河坊、中山路、湖濱、小營巷等地,保留3平方公里左右的整片歷史街區。
1999年,浙江省委確定把城市化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載體。他倆撰文建議,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加速城市化有機結合。
2006年,在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他倆進一步提出,在建設新農居新村莊時,要保護好優秀的傳統民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年前黃小杭指出,必須破除遺產保護的若干誤區:比如把古城作為舊城,推土機式的剃光頭;把歷史名城等同文保單位,只留幾座孤島;改善群眾生活,只有拆舊建新一條路;房地產商片面追求利潤;一些領導的錯誤政績觀。
十年來,他一直反對以保護的名義,拆真跡,蓋假古董,呼吁要保持歷史的真實和完整,定期修繕,修舊如舊。“建設性的破壞,這是遺產保護的惡面狼,而近幾年的保護性破壞,是笑面虎,值得引起警惕。”黃小杭分析說。
他努力把不同崗位的優勢融合在一起:新聞的搶先與真實;文物保護的搶救與超前;城市建設的創新與速度;民主黨派的坦誠與諫言。把握時機與分寸,有的放矢,追求成功。
他常說,沒有眾多的市民、記者、專家、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建言獻策產生不了任何效果。
他是若隱若現的明星。若隱,是他的低調、大氣,除了省政協大會發言,他從不走上時髦的前臺,從不為自己得一分物質利益;若現,是新聞媒體記得他,市民群眾認得他。
近日,80歲的杭州老人樓克文通過省電視臺找到黃小杭,拿著傳家寶,想感謝他十年前呼吁保護河坊街。一位游客幾次來河坊街,留連忘返,在博客中這樣寫道:歷史應該會記住這位有識之士,人們也會記住他。
今天重讀黃小杭十年前的兩封信以及《歸去來兮:古城杭州》,感動之心油然而生。如果我們有更多的這樣理念的決策者,有更多像當年果斷采納良言的杭州父母官,那么,我們的發展會降低成本。
2009年的春天,黃小杭履新金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分管商貿流通、工商行政、信息化等。這位“文革”后的第一屆經濟系大學生,經濟工作、參政議政仍然是他的第一舞臺。
遺產保護,如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似乎屬于令人傷心的弱勢領域。黃小杭深信,在科學發展觀陽光的照耀下,這一領域正在春意盎然。作為他,十年客串的最大愿望是:為了明天不再遺憾! 感悟: 最遺憾的是杭州“小古城”的消失最慶幸的是近幾年杭州重視文物保護最意想不到的是“一南一北”的搶救成功最高興的是西湖申遺10年將實現人民之夢最惦記的是加快新城建設,拉開城市框架最感激的是市民群眾和新聞媒體 黃小杭:
曾任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辦公室秘書,浙江市場導報社副總編;
現任民建中央委員、民建浙江省委副主委,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金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十年前,本文的主人公黃小杭,時任浙江市場導報社副總編、民建省委政策研究委員會委員,他從搶救河坊街開始,從理論到實踐,從呼吁到組織,成為浙江世界遺產保護中若隱若現的明星。 留住河坊街
如今的河坊街和清河坊歷史街區,古風古貌、游人如織,最多一天達30萬人,被命名為中國第一家4A級商業街區,中華老字號第一街!有認為西湖、靈隱、清河坊是最能代表杭州的景觀。2009年10月,以清河坊為基礎的二期保護工程、中山中路保護工程,將展現出更為宏大的杭州歷史文化名城風貌。
然而,很多人難以想像,十年前,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爭分奪秒、驚心動魄的文化遺產“保護戰”!
上世紀90年代末的杭州,舊城改造如火如荼。
歷史上,河坊街和中山路交叉的四拐角以及附近區域稱作清河坊,一直是杭州的中心,被劃為歷史文化保護區。1999年3月,河坊街改造工程啟動,土地出讓已經完成,老街將拓寬到32米,路邊準備建起八到十層的商住樓。短短十幾天內,西段已經拆平,工程迅速向東段推進,直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心臟。
由于涉及到數億資金和無數房屋拆遷,專家奔走和媒體呼吁已經攔不住改造工程的進度。
4月8日,在杭州代市長仇保興剛剛上任之際,黃小杭看到了最后的希望。這天,他直接寫信向市委書記、代市長呼吁,并親送市府大樓(兩封信見今日本報第10版)。
奇跡發生了。4月9日,仇保興代市長立即對黃小杭的來信予以批示;4月10日,分管副市長陳繼松批示;4月15日,市委書記李金明批示;市城鄉建委緊急行動(批示見今日本報第10版)。
4月19日中午,改造工程停止。此時距“四拐角”僅二三十米的“回春堂”古建筑內,雕花木欄剛被拆光賣掉,下午就要砸倒高墻。
為確保搶救成功,他多方聯系。4月19日以后,河坊街保護行動四管齊下:省文物局發出了第一份建議文件;浙江市場導報社與錢江晚報合作,刊登了第一組報道;民建浙江省委發出了第一份內參;《觀察與思考》雜志社組織了全國、省的著名專家學者的第一次論壇,為河坊街及杭州古城的保護獻計獻策。
之后,他又提出了保護河坊街的五條建議、八條措施。
一年以后,杭州選擇黃小杭投書的4月8日,舉行清河坊歷史街區開工儀式。時任副市長陳繼松說:由于黃小杭同志的建議,由于當時新上任的仇保興市長高度重視,以及省委副書記李金明及時作出批示,所以今天能提出保護清河坊。
杭州規劃局總規劃師劉曉東等一批專家認為,河坊街保護是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起點和轉折點。更有研究者認為,搶救清河坊不僅是杭州、浙江的光榮,而且是中國民間發起保護歷史街區的第一個成功事例,改革開放以來遺產保護領域的一個典范。 一發不可收
搶救清河坊至今十年了,從事經濟和新聞工作的黃小杭,在客串遺產領域中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腳印,這里掇取幾處—— 足跡之一:1999年9月,他與浙江市場導報把視點轉向西湖申遺。
世界遺產是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領域的國際頂尖品牌,十年前,中國已經有19項世界遺產,但是西湖這一國內最優秀的景區,申遺還沒有提上議事議程。
在短短4個月時間里,浙江市場導報在西湖申遺上誕生了多個“第一”:編發了第一組長篇報道,近百人參與大討論;組織了第一次專家學者研討會;杭州市政府第一次在該報表態,正式啟動西湖申遺,并寫入200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被光明日報稱贊為西湖申遺的第一聲春雷。
2008年5月,在西湖申遺國際研討會上,他再次提出,西湖申遺首先要倡導“步行西湖”,解決交通擁擠問題,節假日交通幾乎癱瘓的局面必須改變,恢復的“清代十景”不能成為現代汽車場,還一個優美幽靜、空氣清新的西湖。
十年來,他一次次奔波于北京、杭州和省內各地,在參政議政系舞臺上,為西湖以及浙江申遺十次鼓與呼。 足跡之二:保護嵊州歷史文化遺產。
2001年4月,黃小杭到嵊州掛職任副市長,分管城建、旅游。第一個難題很快來了。一份要求拆除古城墻的請示到了他手里。面對矛盾,他想起了一些歐美發達國家高樓大廈與傳統建筑和諧相處,而我們一些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城市,看上去卻仿佛只有十年歷史。
城市的發展要把握穩定與變化結合的度。過于穩定,就沒有發展,在今天尤其不能容忍;可是如果過于強調劇變,無異于鏟除歷史。
他向市主要領導建議,并請來了毛昭晰等著名文保專家,保下了古城墻。兩年中,他跑遍了嵊州的自然人文景觀,對保護和利用傾注了很大的努力。
在2006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省文物局一位負責人發給黃小杭短信說:嵊州古城墻公布為省級文保,華堂、竹溪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村鎮,崇仁古鎮、馬寅初故居列為全國文保單位,這里有黃市長遠見的功勞。 足跡之三:搶救“紅太陽展覽館”和優秀現代建筑。
2004年初,黃小杭在省政協大會發言說,“我們對明清民國建筑給予了比較好的保護,但是1949年到1978年期間共產黨人自己創造的優秀建筑,卻在大批的消失。”
這一次,他想保的是 “紅太陽展覽館”——武林廣場的核心建筑。有記者這樣寫道:杭州南有清河坊,北有武林廣場,清河坊是1949年以前的杭州中心,而武林廣場是今天杭州的中心。黃小杭五年前奔走呼號搶救清河坊,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五年后再次建議保留“紅太陽展覽館”,搶救30年以上優秀建筑。
在政府的重視下,“紅太陽展覽館”保下來了,一批現代優秀建筑也列入了保護名單。 足跡之四:呼吁改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居住者的生活。
歷史文化保護區確定之后,黃小杭始終惦記著居住者的生活。
“他們不能永遠拎著馬桶,過著落后的生活。”2004年底他向市政府建議,應該把對歷史街區的生活改善,列入政府的十大實事工程。市委書記王國平批示表示贊同,寫進了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建設與保護的探索
“必須探索建設與保護的最佳之路,我不贊成揚古抑今,什么都保。一方面一定要加快現代化建設,我們需要極具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良好的環境;另方面,又要精心保留好一些優秀的歷史遺存,這些遺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設問題上,黃小杭始終認為要有科學發展觀。
黃小杭為保護世界遺產四處奔走,不能不提與他并肩戰斗的另一位專家——他的妻子、省文物考古所的研究員張蘋。沒有從事文物工作的妻子,他不會走上保護之路;沒有黃小杭的加盟,他妻子及其同事們的幾次歷史文化遺產搶救也難以成功。
在上世紀末舊城改造如日中天之時,他倆提出應該全力搶救杭州“小古城”,即在古城核心地段清河坊、中山路、湖濱、小營巷等地,保留3平方公里左右的整片歷史街區。
1999年,浙江省委確定把城市化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載體。他倆撰文建議,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加速城市化有機結合。
2006年,在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他倆進一步提出,在建設新農居新村莊時,要保護好優秀的傳統民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年前黃小杭指出,必須破除遺產保護的若干誤區:比如把古城作為舊城,推土機式的剃光頭;把歷史名城等同文保單位,只留幾座孤島;改善群眾生活,只有拆舊建新一條路;房地產商片面追求利潤;一些領導的錯誤政績觀。
十年來,他一直反對以保護的名義,拆真跡,蓋假古董,呼吁要保持歷史的真實和完整,定期修繕,修舊如舊。“建設性的破壞,這是遺產保護的惡面狼,而近幾年的保護性破壞,是笑面虎,值得引起警惕。”黃小杭分析說。
他努力把不同崗位的優勢融合在一起:新聞的搶先與真實;文物保護的搶救與超前;城市建設的創新與速度;民主黨派的坦誠與諫言。把握時機與分寸,有的放矢,追求成功。
他常說,沒有眾多的市民、記者、專家、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建言獻策產生不了任何效果。
他是若隱若現的明星。若隱,是他的低調、大氣,除了省政協大會發言,他從不走上時髦的前臺,從不為自己得一分物質利益;若現,是新聞媒體記得他,市民群眾認得他。
近日,80歲的杭州老人樓克文通過省電視臺找到黃小杭,拿著傳家寶,想感謝他十年前呼吁保護河坊街。一位游客幾次來河坊街,留連忘返,在博客中這樣寫道:歷史應該會記住這位有識之士,人們也會記住他。
今天重讀黃小杭十年前的兩封信以及《歸去來兮:古城杭州》,感動之心油然而生。如果我們有更多的這樣理念的決策者,有更多像當年果斷采納良言的杭州父母官,那么,我們的發展會降低成本。
2009年的春天,黃小杭履新金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分管商貿流通、工商行政、信息化等。這位“文革”后的第一屆經濟系大學生,經濟工作、參政議政仍然是他的第一舞臺。
遺產保護,如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似乎屬于令人傷心的弱勢領域。黃小杭深信,在科學發展觀陽光的照耀下,這一領域正在春意盎然。作為他,十年客串的最大愿望是:為了明天不再遺憾! 感悟: 最遺憾的是杭州“小古城”的消失最慶幸的是近幾年杭州重視文物保護最意想不到的是“一南一北”的搶救成功最高興的是西湖申遺10年將實現人民之夢最惦記的是加快新城建設,拉開城市框架最感激的是市民群眾和新聞媒體 黃小杭:
曾任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辦公室秘書,浙江市場導報社副總編;
現任民建中央委員、民建浙江省委副主委,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金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