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導報]浙江將做好三道“加法題” 引導民資參股村鎮銀行
發布時間:2009-11-20 11:01:04
|
作者: 袁華明
中國銀監會浙江監管局局長楊小蘋透露:“浙江已經成立的村鎮銀行,各項存款余額22.69億元,總的不良貸款資金只有132萬元,不良貸款率為0.06%。”
“我們正在努力打造村鎮銀行建設的浙江模式。”中國銀監會浙江監管局局長楊小蘋在11月15日舉行的“村鎮銀行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同時,浙江吸引優質民營企業參加村鎮銀行建設,這一做法走在了全國前列。
副省長的“三字經”
“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業,特別是吸引民營資本進入,發揮它們的作用,讓它們更好地為民營企業服務,為三農服務。”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敏爾在這次由民建浙江省委會、浙江省資本與企業發展研究會、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高峰論壇上念起了“三字經”。
“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農村金融機構有三個特點。”陳敏爾說,農村金融機構是“小機構大前途”、“小客戶大市場”、“小貸款大效益”。陳敏爾說,浙江高度重視農村金融機構建設。
陳敏爾寄語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三個創新”:“不斷創新機制,農村金融機構要有一套靈活規范的機制,既要符合農村實際,又要遵守金融規范;不斷創新產品,設計出適銷對路的農村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管理,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自身管理要創新,監管也要創新,以便更好地滿足新的需要。”
同時,陳敏爾也表示,政府將做好三道“加法題”。政府部門將加快發展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支持金融組織在農村的發展;同時也將加強管理,用規范化的管理來管好農村金融機構;政府還將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研究相關政策措施,不斷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又好又快地發展。
“現在中國需要大銀行,同樣甚至更需要基層的小銀行。”陳敏爾特別強調,在進一步應對金融危機,促進轉型發展,促進進一步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金融銀行業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特別是要面對如何服務好“三農”、服務好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小企業。“三農”問題始終是基礎性、戰略性的問題,中小企業也是浙江和國家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現在“三農”、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還有“吃不到、吃不飽、吃不好”的一些現象,還有待于我們深化解決。
“我們看到了金融和銀行業不斷發展不斷優化自身的機構、產品,為三農和中小企業的服務正在不斷深化,政府也將不斷努力來搞好服務。”陳敏爾說。
集體關注“浙江模式”
中國銀監會浙江監管局局長楊小蘋透露:“浙江已經成立的村鎮銀行,各項存款余額22.69億元,總的不良貸款資金只有132萬元,不良貸款率為0.06%。”這一比率遠低于全國銀行業平均水平。
“既要考慮主發起行的意識,又要考核主發起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技術,又要考慮主發起行和試點地區經濟特點對接的可行性,對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主發起行還要增加審慎性原則,要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須是農村商業銀行或者是農村合作銀行等。”楊小蘋表示,浙江的經驗之一就是選好主發起行,同時選好其他發起人。
“浙江已經成立的村鎮銀行,無論是規模還是實力,都位居全國前列,在統籌城鄉經濟方面作出榜樣。”專程趕到杭州參加此次高峰論壇的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馬培華高度肯定浙江的做法。
馬培華說,浙江不但是經濟大省,而且是民營經濟大省,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先發優勢,走在了改革開放前列,這與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終重視發揮民智民力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有關,也和浙江民營企業家的艱苦奮斗精神有關。對于民營企業參加村鎮銀行建設,馬培華也給予高度肯定,并認為這是浙江的經驗之一。
下一波關注熱點:長效機制建設
“按照每10萬人一家村鎮銀行的話,全國需要1萬多家,現在的數量遠遠不夠。”馬培華認為,無論是全國還是浙江,村鎮銀行的發展空間都非常大。
但是,與會專家也指出,目前在組建村鎮銀行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頭冷一頭熱”的現象,這個現象值得關注。這個熱是企業特別熱,銀行不熱,主要是有的銀行認為村鎮銀行是縣級以下的銀行,受限制比較多,特別是我省規劃時把村鎮銀行規劃為本省相對落后的縣域,中西部的政策出臺后,增加了主發起行的負擔,打消了他們的積極性。特別是農村村鎮銀行受上級的限制,不允許到省外發起村鎮銀行,這樣對本地的村鎮銀行發展受到了限制。
村鎮銀行知名度小導致存款組織難,放貸資金不足導致不能擴大金融服務,服務產品少導致競爭優勢不足……這些全國均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如何建立村鎮銀行建設中的長效機制,將成為下一波關注的熱點。
“我們正在努力打造村鎮銀行建設的浙江模式。”中國銀監會浙江監管局局長楊小蘋在11月15日舉行的“村鎮銀行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同時,浙江吸引優質民營企業參加村鎮銀行建設,這一做法走在了全國前列。
副省長的“三字經”
“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業,特別是吸引民營資本進入,發揮它們的作用,讓它們更好地為民營企業服務,為三農服務。”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敏爾在這次由民建浙江省委會、浙江省資本與企業發展研究會、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高峰論壇上念起了“三字經”。
“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農村金融機構有三個特點。”陳敏爾說,農村金融機構是“小機構大前途”、“小客戶大市場”、“小貸款大效益”。陳敏爾說,浙江高度重視農村金融機構建設。
陳敏爾寄語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三個創新”:“不斷創新機制,農村金融機構要有一套靈活規范的機制,既要符合農村實際,又要遵守金融規范;不斷創新產品,設計出適銷對路的農村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管理,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自身管理要創新,監管也要創新,以便更好地滿足新的需要。”
同時,陳敏爾也表示,政府將做好三道“加法題”。政府部門將加快發展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支持金融組織在農村的發展;同時也將加強管理,用規范化的管理來管好農村金融機構;政府還將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研究相關政策措施,不斷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又好又快地發展。
“現在中國需要大銀行,同樣甚至更需要基層的小銀行。”陳敏爾特別強調,在進一步應對金融危機,促進轉型發展,促進進一步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金融銀行業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特別是要面對如何服務好“三農”、服務好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小企業。“三農”問題始終是基礎性、戰略性的問題,中小企業也是浙江和國家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現在“三農”、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還有“吃不到、吃不飽、吃不好”的一些現象,還有待于我們深化解決。
“我們看到了金融和銀行業不斷發展不斷優化自身的機構、產品,為三農和中小企業的服務正在不斷深化,政府也將不斷努力來搞好服務。”陳敏爾說。
集體關注“浙江模式”
中國銀監會浙江監管局局長楊小蘋透露:“浙江已經成立的村鎮銀行,各項存款余額22.69億元,總的不良貸款資金只有132萬元,不良貸款率為0.06%。”這一比率遠低于全國銀行業平均水平。
“既要考慮主發起行的意識,又要考核主發起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技術,又要考慮主發起行和試點地區經濟特點對接的可行性,對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主發起行還要增加審慎性原則,要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須是農村商業銀行或者是農村合作銀行等。”楊小蘋表示,浙江的經驗之一就是選好主發起行,同時選好其他發起人。
“浙江已經成立的村鎮銀行,無論是規模還是實力,都位居全國前列,在統籌城鄉經濟方面作出榜樣。”專程趕到杭州參加此次高峰論壇的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馬培華高度肯定浙江的做法。
馬培華說,浙江不但是經濟大省,而且是民營經濟大省,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先發優勢,走在了改革開放前列,這與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終重視發揮民智民力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有關,也和浙江民營企業家的艱苦奮斗精神有關。對于民營企業參加村鎮銀行建設,馬培華也給予高度肯定,并認為這是浙江的經驗之一。
下一波關注熱點:長效機制建設
“按照每10萬人一家村鎮銀行的話,全國需要1萬多家,現在的數量遠遠不夠。”馬培華認為,無論是全國還是浙江,村鎮銀行的發展空間都非常大。
但是,與會專家也指出,目前在組建村鎮銀行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頭冷一頭熱”的現象,這個現象值得關注。這個熱是企業特別熱,銀行不熱,主要是有的銀行認為村鎮銀行是縣級以下的銀行,受限制比較多,特別是我省規劃時把村鎮銀行規劃為本省相對落后的縣域,中西部的政策出臺后,增加了主發起行的負擔,打消了他們的積極性。特別是農村村鎮銀行受上級的限制,不允許到省外發起村鎮銀行,這樣對本地的村鎮銀行發展受到了限制。
村鎮銀行知名度小導致存款組織難,放貸資金不足導致不能擴大金融服務,服務產品少導致競爭優勢不足……這些全國均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如何建立村鎮銀行建設中的長效機制,將成為下一波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