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浙商網]高天樂:國有資本應該退出非壟斷性行業
發布時間:2010-03-06 12:12:35
|
作者:
天下浙商網3月5日消息(《浙商》記者 金少策北京報道):對天正集團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高天樂來說,參加兩會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每一年他提的提案數量都很有限,但是都是當下社會焦點話題。2009年兩會期間,本刊記者曾經采訪他時,他也曾經談到非公經濟的生存環境問題,而2010年,他再次將這一話題提出,提交了《關于推動國有資本向國計民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的提案》。
過去的一年里,在房地產,在其他許多行業,國有資本表現出了異常的活躍態勢,尤其是金融風暴以來,國家拯救經濟方案投入的龐大資金大多流入了國有企業,借此東風,在很多領域行業國企獲得了很大發展。但在這些發展中,高天樂認為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國有資本擴張進入非關鍵領域,與民企爭利。但這種競爭屬于非公平競爭,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第二,部分國有企業片面強化營利性,淡化公益性。但目前國有企業片面追求營利,忽略所應承擔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益的問題有所擴大;第三,借助于國有資本和壟斷利益,部分國企從員工到高管都享受著高薪酬待遇,即使在效益下滑經濟危機中也不例外,拉大了貧富差距,造成社會的不公。”高天樂在接受《浙商》記者采訪時認為,還有些國有企業,由國家投資,公眾卻既不能享受收益分紅,又不能享受公益服務,其產品及服務只與漲價接軌,而和降價脫軌,屢屢引起社會公眾不滿。
為此,高天樂結合過去一年中的“國進民退”現象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為國有企業定界,退出競爭性市場,保留民企發展空間。中央對國企應當涉足的領域有寬泛的界定,但在具體執行中,這個邊界幾乎不存在。建議明確國有企業存在發展的領域,應該限定在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退出競爭性市場,讓位于機制靈活,競爭充分,效率更高的民營企業。
第二,為國有企業定性,加強國有企業的公益性,讓利于民。國有企業掌握著壟斷行業的巨額利潤,而這些利潤應屬于全民所有,國有企業應該運用這些資產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維護經濟安全,保持社會與經濟穩定,參與國際競爭。比如在房地產市場,國企應該更多關注保障性住房建設,穩定房價,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第三,為國有企業定義,確保國有企業在關系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絕對控制力。建議明確只有由中央財政投資、并絕對控股的企業才能稱為國有企業,而地方政府投資,或者政府相對控股、參股的企業應為省屬市屬企業,經營范圍應控制在公共服務系統等行業,以保障公共服務、調節市場經濟運行為目的,而不以營利為目標,其服務和運營受政府和人大管理監督。
第四,健全國有資本退出機制,加大國有資產戰略性重組和布局調整的力度。抓緊制訂實施國有資本調整退出的總體規劃,明確國有資本應該盡快全部退出的領域及可以逐步退出的領域,禁止在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進行增量投資。在退出時,政府和國資委應發揮主導性,制訂退出的基本政策和具體措施,對退出程序及資產進行審計,提高退出資金使用效率,并對退出企業進行激勵,保障其應得權益。
高天樂最后表示,國有資本退出非壟斷性行業,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是同時他也指出,這應該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方向,也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選。對民營企業而言,無疑也是一個機會。
過去的一年里,在房地產,在其他許多行業,國有資本表現出了異常的活躍態勢,尤其是金融風暴以來,國家拯救經濟方案投入的龐大資金大多流入了國有企業,借此東風,在很多領域行業國企獲得了很大發展。但在這些發展中,高天樂認為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國有資本擴張進入非關鍵領域,與民企爭利。但這種競爭屬于非公平競爭,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第二,部分國有企業片面強化營利性,淡化公益性。但目前國有企業片面追求營利,忽略所應承擔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益的問題有所擴大;第三,借助于國有資本和壟斷利益,部分國企從員工到高管都享受著高薪酬待遇,即使在效益下滑經濟危機中也不例外,拉大了貧富差距,造成社會的不公。”高天樂在接受《浙商》記者采訪時認為,還有些國有企業,由國家投資,公眾卻既不能享受收益分紅,又不能享受公益服務,其產品及服務只與漲價接軌,而和降價脫軌,屢屢引起社會公眾不滿。
為此,高天樂結合過去一年中的“國進民退”現象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為國有企業定界,退出競爭性市場,保留民企發展空間。中央對國企應當涉足的領域有寬泛的界定,但在具體執行中,這個邊界幾乎不存在。建議明確國有企業存在發展的領域,應該限定在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退出競爭性市場,讓位于機制靈活,競爭充分,效率更高的民營企業。
第二,為國有企業定性,加強國有企業的公益性,讓利于民。國有企業掌握著壟斷行業的巨額利潤,而這些利潤應屬于全民所有,國有企業應該運用這些資產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維護經濟安全,保持社會與經濟穩定,參與國際競爭。比如在房地產市場,國企應該更多關注保障性住房建設,穩定房價,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第三,為國有企業定義,確保國有企業在關系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絕對控制力。建議明確只有由中央財政投資、并絕對控股的企業才能稱為國有企業,而地方政府投資,或者政府相對控股、參股的企業應為省屬市屬企業,經營范圍應控制在公共服務系統等行業,以保障公共服務、調節市場經濟運行為目的,而不以營利為目標,其服務和運營受政府和人大管理監督。
第四,健全國有資本退出機制,加大國有資產戰略性重組和布局調整的力度。抓緊制訂實施國有資本調整退出的總體規劃,明確國有資本應該盡快全部退出的領域及可以逐步退出的領域,禁止在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進行增量投資。在退出時,政府和國資委應發揮主導性,制訂退出的基本政策和具體措施,對退出程序及資產進行審計,提高退出資金使用效率,并對退出企業進行激勵,保障其應得權益。
高天樂最后表示,國有資本退出非壟斷性行業,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是同時他也指出,這應該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方向,也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選。對民營企業而言,無疑也是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