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杭州城市發展 曾為城市地標建筑
40歲的“紅太陽展覽館”成“歷史保護建筑”
杭州歷保建筑脫離“老房子”概念 工業遺產首次列入歷保建筑
杭州市中心,武林廣場北面,土黃色的浙江展覽館已經屹立了四十余年,曾經一度遭遇“拆”與“保”的爭議,但現在,它的名字出現在杭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筑保護名單中。
除了幾處同時代的工業遺產外,浙江展覽館幾乎是杭州最年輕的歷史建筑了。從2004年公布首批歷史保護建筑以來,杭州已陸續公布了4批歷史保護建筑。而此次,由市規劃局、市園文局、市保護辦調研論證的這第五批歷史建筑,已經脫離了單純的“老房子”概念,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代表建筑都由于入選而將得到保護,城市因此豐富多彩。
全媒體記者
杜悅 文 胡冠華 攝+視頻
通訊員 顧志法 羅鵬飛
特殊時代成就杭州城市中心
浙江展覽館,杭州人更喜歡稱它為“紅太陽展覽館”,始建于1969年,當時稱“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其造型、質量在當時堪稱一流。
四十年來,紅太陽展覽館已經成了杭州城市中心的標志。它的四周,先后崛起了杭州百貨大樓、杭州大廈、杭州劇院、杭州電信大樓、浙江科技大樓、西湖文化廣場等現代建筑群,是杭州城市最繁華所在。
但這個標志性建筑,命運一度風雨飄搖。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有人認為,浙江展覽館使延安路成了“斷頭路”;也有人質疑其功能性的減弱,因為西湖文化廣場建成,可由它接過展覽功能;另外,它的存在和將來在武林廣場建地鐵站和地下商場的計劃有沖突。這幢現代建筑終于也面臨了拆遷難題。
但是,要求保留的呼聲也一直不斷。
2004年,在省政協大會上,政協委員黃小杭建議保護浙江展覽館。他說,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杭州市的中心在市區南部清河坊,以“四拐角”近代建筑群為標志,那么,20世紀后半葉杭州新的中心則是市區北部武林廣場,有了“紅太陽展覽館”,才有了杭州市區北部這一新的城市中心。如果浙江展覽館被拆除,則武林廣場發展史的源頭將消失,浙江最具價值的現代標志性建筑將不復存在,留下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年紀雖輕,但因地標建筑得到保留
2005年3月18日,圍繞浙江展覽館“拆”與“保”的爭論終于錘落音定。浙江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指出浙江展覽館是杭州市具有一定代表性、歷史性的建筑,杭州市也將其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擬保歷史建筑清單,決定予以保留,并繼續留在原址上發揮作用。
可是要保留它也顯得有點勉強,2004年,杭州出臺《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立法保護8000余處50年以上非文物歷史建筑。2005年4月,杭州市出爐第一批75處歷史建筑的保護規劃,但浙江展覽館太年輕了,一直放在儲備庫里,規劃出爐一次,討論一次,專家們也是爭議不斷。
“雖然建筑年代不長,但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杭州的地標性建筑。” 在第五批歷史建筑名單公布之前,相關部門和專家終于達成這樣的共識,昔日的紅太陽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痕跡,永遠保留下來。
學生宿舍樓也是“歷史建筑”
第五批43處建筑,除了浙江展覽館這一大亮點外,保護類型涉及傳統民居建筑、別墅建筑、里弄建筑、工業遺產建筑,學校建筑等,豐富多彩。相比于前四批歷史保護建筑,第五批中的工業遺產建筑首次出現,多數集中在運河邊,且比如浙江麻紡廠建筑、杭絲聯建筑、杭州大河造船廠建筑群、杭州市土特產有限公司橋西倉庫建筑、杭州石油公司小河油庫建筑群等。
前四批歷史建筑,已經有零星高校遺產列入,此次數量更是眾多,比如,杭二中分校老科學院、浙江工商大學1號科研樓。杭州師范大學附屬房建筑、浙江教育學院4、5幢學生宿舍樓等。
濱江也有了歷保建筑
除了長河、西興兩條老街外,歷保建筑以前從來沒跟濱江搭過邊,而此次,這個新城區也有了歷保建筑,且為數不少。
一處集中在襄七房,其中的40號建筑,72、73、74號建筑群,109、111、113號建筑群,158、159號建筑群和糧站建筑群都在列,還有一處集中在雙廟,包括河斗18號建筑群、河斗9、10號建筑群、雙廟23號建筑群等,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中心有關人士介紹說,濱江的歷史建筑,多為合院式、高風火墻、規模比市區的更大,雕花也更為精致,部分建于明清時期,非常值得保護。
新聞附件
杭州歷史保護建筑
杭州是一座千年古都,在保護歷史建筑上,走在全國前列。
2002年,杭州正式出臺了《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之后又相繼推出了26個歷史街區及歷史地段的保護規劃以及兩批歷史建筑的保護名單。
2004年11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
2005年4月,杭州市出爐第一批75處歷史建筑的保護規劃。
迄今為止,杭州共公布了五批285處歷史保護建筑。列入保護名單內的歷史建筑相關部門都將其記錄檔案,設置歷史建筑保護標志牌,并與歷史建筑所有人和使用人簽訂保護責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