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立根,浙江民心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衢州民心炭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省竹炭協會副會長、浙江省竹產業協會常務理事。曾榮獲“第四屆衢州市拔尖人才”、“浙江科技小巨人”等榮譽稱號。
正是他,放棄教書生涯,進深山,十幾年燒一炭,帶動8000多農戶脫了貧,戶均增收3000多元;正是他,十幾年燒一炭,終于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參與起草“空氣凈化用竹炭國家標準”;正是他,從一雙鞋墊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讓“炭之語”牌竹炭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開創了國際竹炭行業的先河;正是他,創辦的企業先后榮獲浙江省林業重點龍頭企業、中國綠色責任貢獻獎、中國低碳新銳企業獎。
商跡放下教鞭去燒炭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筆下“賣炭翁”的寫照,而今衢江區有一位現代版的“賣炭翁”。他,就是51歲的浙江民心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包立根。
包立根是遂昌縣金竹鎮早塢村人。他的創業之路是被生活逼出來的。在一個小山村,一幢老房子住著五六戶人家,包立根的家只有2間狹窄的房間,只能靠墻擺放一張飯桌和一張簡陋的床。1987年,包立根從麗水師范專科學校畢業后,回到農村中學任教。因為從小身體虛弱,執教8年的包立根患上了十二指腸潰瘍,做了手術后卻又胃出血,不得不將胃切除了三分之二。手術后,包立根身體一直沒有恢復,又欠下了不少醫藥費。由于教書壓力大,包立根怕影響教學,遂決定辭職,到外打工賺錢貼補家用。
創業初期,可謂是背水一戰。1996年,包立根只身來到衢州烏溪江庫區,開始了燒炭賣炭生涯。“當時,我是沒錢、沒技術,只得利用山區毛竹資源豐富的優勢,雇了幾個農民,進深山燒炭。”包立根總結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創業能吃得起苦”。
在深山,他住的是毛竹搭的茅草棚,睡的是吱吱作響的毛竹床,吃的是自帶的咸菜。有一次,天剛亮,包立根就起了床,忙著從深山老林趕往縣城辦事。早上只吃了兩只紅番薯,他一直忙到夜里10點多鐘,早已餓得前胸貼后背。他想在路邊小店燙碗面條下肚。但是他只夾了夾面條,卻又咽不下去,僅喝了幾口湯。餓過頭了,實在是太累了。小店老板見了,不無心疼地說:“燒炭人真夠辛苦的。”
萬幸的是,創業之初,給包立根燒窯、運毛竹的都是些純樸的農民。他們同包立根一道起早貪黑地干活,燒窯的師傅還經常一邊端著飯碗,一邊去看窯、添柴禾。他們只講付出,每天加班加點也不嫌累。當然,包立根知恩圖報。有一年,臨近春節時,農民的工錢和毛竹款還沒有著落。怎么辦?包立根的姐姐就將山茶油賣掉,他的老父親又賣了兩頭母豬。東拼西湊了8萬多元錢,包立根馬上趕到山區,挨家挨戶發了工錢,付清了拖欠的毛竹款。
上天不負苦心人。那幾年,由于他燒的竹炭質量好,大多出口日本,每年有幾百萬元的銷售額。到了1999年,包立根燒炭、賣炭生涯開始出現新轉折。當年,他參加了在湖南省舉行的中國竹文化節,他開發的竹炭、竹醋液產品拿了一個國際金獎。
熱衷于慈善事業的包立根。
公司2009年榮獲“中國綠色責任貢獻獎”。
在公司大院里,從一座白居易的雕像和《賣炭翁》詩碑可以看出,該公司從產品到環境,都營造出濃濃的企業文化。
站上國家領獎臺
考慮到出口原炭檔次低,效益不高,2000年包立根前往日本“取經”,決定開發竹炭深加工產品。回國后,他帶回兩雙竹炭做的鞋墊。鞋墊被分解后,為了弄清性能和工藝,包立根跑了5個省,找了5家研究所。之后,包立根的衢州民心炭業有限公司在國內率先生產出竹炭纖維鞋墊。在區相關部門支持下,他的“竹炭生產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
“民心炭業”又通過與全國各大院校、科研機構聯姻,攻克竹炭深加工方面技術難題。在研發新產品上,包立根不惜血本:研制竹炭纖維襪,投入30多萬元;纖維被子投資30多萬元;竹醋洗面奶等護膚品,一次性投入80多萬元……以科技為支撐點,公司先后投入6000余萬元,相繼開發出“炭之語”牌空氣凈化竹炭,品種涉及竹炭纖維、床上用品、日用品、汽車用品、洗滌用品、工藝玩具、禮品等八大系列300多個品種。竹炭產品具有保暖、去濕、調溫、凈化空氣和水質、改良土壤等功能,有著“人類健康衛士”之美稱。在日本、韓國,竹炭已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升級,以天然、健康、時尚為特征的消費已成市場主流,經過數年打拼,國內竹炭生產廠家大多已從單純的原炭生產向竹炭深加工發展。“要永立潮頭,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2003年,包立根啟動品牌戰略,注冊第一個商標“炭之語”,之后又注冊了“賣炭翁”等商標。
市場營銷上也開始主打品牌經營。“當時,大家都搞出口,競爭相當激烈,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少。”相比而言國內市場反成空白,這讓他邁出了連鎖經營的步伐。
2004年,中央電視臺對包立根的竹炭生產作了報道后,許多客商要求加盟經銷他的“炭之語”。“現在回頭看,其實中國竹炭是靠媒體宣傳出來的。”包立根說,到2005年,他一下子在全國發展了160多家經銷加盟店。目前,“炭之語”已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發展代理商800多人,發展了500多家“炭之語”專賣店,這不僅讓不少經銷商賺到了錢,也使他的竹炭業越做越大。目前,“民心炭業”已擁有國家專利12項,公司產值也從幾十萬元增長到幾千萬元。
“技術領先,生產領先。”如今,不僅原浙江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成為公司堅強的技術后盾,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也成了“民心炭業”的常客。2002年,公司完成《環保型“竹炭及系列產品”產業化開發》項目;2003年3月,公司在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創辦了300畝竹炭特色商貿園區;2005年,“炭之語”竹炭系列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2006年,取得省級名牌產品稱號;2009年,“炭之語”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2009年12月,“民心炭業”的《竹炭生產關鍵技術、應用機理及系列產品開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最近,包立根作為衢州市第二屆“科技新浙商”惟一的候選人,獲得浙江科技小巨人獎。
依靠科技,溫文爾雅、衣著樸素的包立根成了中國竹炭業的領軍人物。對話
記者: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您一直情系“三農”,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感受。
包立根:竹炭產業是個生態富民產業,尤其能夠直接帶動當地農民增收。以我公司為例,燒炭、加工竹炭產品離不開農民,而竹炭的原料就是毛竹。公司從小做大,目前已在衢州市10個鄉鎮建立了竹炭原料基地3萬多畝,炭窯100多孔,公司不僅解決了山區大部分農民賣竹難的問題,還輻射帶動了周邊8000多農戶增收,戶均增收3000多元。
在奧運會期間,公司一次性購買120臺彩電,捐贈給農村貧困家庭,讓他們共享奧運快樂。
目前我們的竹炭粗加工是以來料加工形式發展的,迄今已在衢江區廿里、杜澤等8個鄉鎮設立加工點,讓許多農民在家門口賺到了錢。
記者:聽說去年您還拿出錢補貼職工,鼓勵他們在衢江新區購房?
包立根:是的。公司現有職工130名,他們大部分是城鎮失地農民和山區農民。這幾年,衢江新城區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民營企業也有一份責任。我們規定,凡是公司的雙職工,在衢江新城區購房的可幫助解決45%首付款;對目前已在新城區購房的職工,按照雙職工3500元,單職工2500元的標準發放住房補貼;凡是在新城區購房的職工,只要年滿2年以上工齡均可到公司申請免息貸款。此舉一推出,贏得廣大職工的拍手叫好。去年已有11位一線職工享受到這一政策。
此外,公司員工進修學習,還可以拿到1250元至2萬元不等的獎勵,就是員工子女讀大中專院校或高中,也可以拿到600元至2萬元不等的生活補助。此外,每年還有計劃地吸納一些退伍軍人來公司工作。
我一直在想,能為農民和職工做點事,我也深感高興。
記者:據我了解,您現在一直保持著節儉的生活方式,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買房子,為什么?
包立根:節儉是一種美德。創業之初,在深山里燒炭因為資金緊張,沒有買過新衣服。我的胃不好,也就養成了不抽煙、不喝酒的習慣。沒有買房子,也并不是我買不起,是因為創業還處在關鍵時期,我需要與職工同甘共苦。我現在還是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辦公室—食堂—宿舍,除了出差,都在公司里。
記者:“民心炭業”一直注重科技的投入,2009年12月,“民心炭業”的《竹炭生產關鍵技術、應用機理及系列產品開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公司獲得的最高榮譽,你怎么看這個榮譽?對中國竹炭業的發展有何現實意義?
包立根:獲得這個最高級別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對企業多年來在科技創新上付出的最好回報。
這次摘取國家科技進步獎,張齊生院士是主要帶頭人。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原浙江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衢州民心炭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的共同研發,最終獲得了成功。該項目成果從理論上解決了竹炭是如何產生紅外線和負離子,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問題的。目前,項目組已經利用研究成果,指導相關竹炭企業開發吸附凈化系列、納米改性竹炭系列、竹炭纖維系列、竹炭基復合系列、竹炭工藝品系列、竹炭護膚洗滌用品系列等產品。
竹炭產品有“人類健康衛士”之美稱,生產1噸竹炭,相當于固定了3.6噸的二氧化碳。國家林業局非常看好這個產業,時任副局長的李育材評價竹炭產業是朝陽產業,是真正的低碳綠色經濟,能為農村脫貧提供“造血”功能,國家林業局將在政策扶植、經費等方面一路開綠燈,國家“綠色碳基金”也在籌建,到時不僅可以助推“民心炭業”更快發展,也能進一步促進中國竹炭業的快速發展。
記者:作為竹炭行業的領軍企業,要永立潮頭,您該怎么做?
包立根:這方面我也困惑過,農產品做大確實挺難的。要立于不敗之地,這就需要轉型升級,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
記者:您能否具體地講一下,如何走多元化經營之路?
包立根:好的,具體地說就要“接二連三”,不僅要將竹炭主業做精做強,還要朝第二、第三產業方向發展。“接二”,就是我們現在正以工業的理念來做大竹炭產業,加大了新產品的研發,已成立衢州竹炭新材料研發中心,另外還有我們自己的礦山等。“連三”,就是我們公司還要在市區五圣街開一家竹炭直營店,接下去還要在衢化、江山、龍游和杭州開直營店。開直營店有利于公司掌握第一手的終端客戶需求信息,這樣一來,開發市場和研發新產品就有了針對性,也能提供更完善的消費服務。
去年是公司的轉型升級年,走多元化之路,我們已注冊成立了一家房產公司,在沈家拍來一塊15.8畝的土地。這塊地主要用于建商住樓,既能解決公司職工的住房問題,還可使沈家、東港一帶企業的職工安居樂業,推動衢江新型城市化建設。同時,公司還參股浙江衢江上銀村鎮銀行,已經向金融、商貿服務業邁出步伐。
(注:包立根為衢州民建會員 原文刊于2011年1月11日《衢州日報》 記者 胡宗仁 通訊員 胡小飛 徐愛俊/文 老鮑 眾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