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吳偉華在工作中。
他,將陶藝事業(yè)作為自己畢生執(zhí)著的追求與相守;他,藝術創(chuàng)作無不閃爍著生命的靈動。他就是浙江長興的制壺大師——吳偉華。
鐘情紫砂壺微雕刻
在2012年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評比中,來自浙江長興的制壺大師吳偉華的作品《鴻運壺》和《祥云壺》再一次斬獲金獎,吳偉華精湛的制壺技藝和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不禁讓人嘆為觀止。
在業(yè)內,吳偉華早已大名鼎鼎,而在成功的背后,則有著“十年磨一劍”的艱苦和努力。
1980年,17歲的吳偉華進入長興紫砂廠,從此便與紫砂結下了不解之緣。打泥片、打身筒、裝壺嘴、鑲身筒、習陶刻……在學徒的歲月里,他經常癡迷在紫砂的世界里,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下班……在這些重復而又機械的手工勞作中逐漸領略砂泥的秉性與靈氣。
紫砂壺的價值,體現在泥料、造型、壺刻的功力上,而壺刻更能體現制壺者的藝術造詣。耕耘紫砂藝術這么多年以來,吳偉華不僅深入地研究了紫砂藝術的各種工藝技法和造型,還致力于紫砂壺微雕刻技藝的研究。
為了練就微雕刻的藝術功底,吳偉華經常鉆研書畫大家的經典作品,他的書法模仿趙孟頫、鄭板橋、古隸、晉行,還繼承地吸收了陶刻銘文、漢簡及曼生書體。他的雕刻每每出手不凡,壺上所刻書法字體雄偉,骨肉勻適,筆力酣暢洋溢著古厚之氣;所刻的圖案古樸恬靜,山水人物花鳥既寧靜又鮮活。
在吳偉華工作的長興紫砂工藝研究所陳列室里,擺放著700多件紫砂壺精品,在這些精品中,吳偉華最滿意的是2003年制作的“茶文化壺”。在高7.5厘米,寬11.26厘米的小小壺身上竟然刻下了13472個字,容納了陸羽的《茶經》、《茶錄》、《品茶要錄》等5部茶文化作品。壺上刻的字不過半粒芝麻大小,筆畫如蛛絲般纖細,然而一筆一畫都清清楚楚,字體端莊樸素,頗見功力。為了制作這樣小小一把壺,吳偉華前前后后總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最終,這把壺創(chuàng)下了世界吉尼斯紀錄,也獲得了中國十大紫砂名壺金獎。
從這把壺開始,吳偉華越來越鐘情于紫砂壺微雕刻技藝。他說:“就算壺打破了,這些字也不會消失,我要把歷史的經典永遠地記錄下來。”
精益求精做孤品
在創(chuàng)作上,吳偉華獨樹一幟,而且他創(chuàng)作的精品大多都是孤品。
他在1998年創(chuàng)作的“金剛經壺”是孤本,上刻有5000多字的金剛經全文;他的“井欄壺”也是孤本,上刻有趙孟頫的“陸羽烹茶圖”。曾有收藏家多次開價幾萬元索求復制品,均被拒絕。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1999年由他創(chuàng)作的“陸羽茶經壺”有兩把,一把由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一把由我國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
只做孤品就意味著精益求精、追求完美。2004年底,吳偉華制作的“太湖明珠壺”獲得首屆英國國際發(fā)明博覽會最高獎——金皇冠獎、全國民間名家作品金獎。據了解,“太湖明珠壺”微雕行楷3117字,敘述了太湖周邊杭州、湖州、上海、長興的地理、歷史及文化。就是這把壺,吳偉華做了3個月,同樣形狀的10個壺胎,經過燒制,最后僅有一把完好。
對于只做孤品的原因,吳偉華說:“只有孤品才有藝術生命。制作多了,商品化了,它的藝術生命也就終止了”。
正是對作品藝術生命的重視,使得吳偉華在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作中不斷收獲成功。2005年,他創(chuàng)作的“紫筍壺”獲第五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評比金獎;2006年,他為香港回歸特別設計的“東方明珠壺”獲第六屆國際民間手工藝評比金獎;2008年,其作品“紫砂長興紅梅壺”獲得全國民間手工藝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2012年,“清風壺”獲中國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等等。
除此,吳偉華獨具一格的制壺技藝還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的青睞,他也曾為霍英東及其女兒特制了“公長壽”、“麗娜清賞”兩把精美茶壺;為慶祝新中國50周年華誕,表達湖州人民的深情厚意,他又制作了仿“古石桃壺”兩把,一把呈給江澤民總書記,另一把呈送給了費孝通先生。
“制壺人要腳踏實地”
在業(yè)內,吳偉華對紫砂工藝的癡迷是出了名的。據說有一次朋友來訪,吳偉華拿起茶幾上的紫砂茶壺介紹起來,從壺嘴一直談到了壺底,并把壺底翻過來讓朋友欣賞,結果被滾燙的茶水把手給燙了。
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只要有靈感,哪怕是半夜,吳偉華也會即刻起床,伏在書桌上,就著臺燈,拿著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
“制壺,是我生命的主旋律,做壺、燒壺、刻壺,每天與壺相伴的生活,我已經過了整整30多年了,但是我一點不覺得厭煩。”從17歲當學徒到現在,吳偉華從未放棄過紫砂壺制作這個行業(yè),即使在下崗之后,仍然自主創(chuàng)業(yè)繼續(xù)鉆研紫砂壺技藝。
對于制壺的態(tài)度,吳偉華曾說:“紫砂壺的造型藝術,雖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人的審美觀念應尊重客觀存在,壺藝如果一味追求造型效果,而不考慮壺的實用效果,就會偏離壺藝的軌道。” 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上尋求美、展現美,始終是吳偉華所堅守的原則。
而這樣嚴謹的制壺態(tài)度也體現在每一個精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百葉龍壺》通身是龍、云、蝶、荷花、荷葉的結合,其中龍采用提梁造型。但在燒制過程中,“提梁龍”常常變形,失去了“百葉龍”的神威,在不斷的失敗面前,吳偉華沒有氣餒,最終獲得了第二屆北京工藝美術展評比金獎。
從手熟到心熟,需要經歷了一個探求、頓悟的過程。吳偉華說:“做壺的功夫源于平時的點滴積累,手熟階段要學懂壺藝知識,技藝一旦達到出神入化的心熟境界,也就沒有固定的模式拘束了,正所謂隨心所欲,俯拾即是。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制壺人要腳踏實地,不斷創(chuàng)作和長期琢磨。”
從事紫砂壺藝術30載,吳偉華獲得了很多榮譽。在這些榮耀的光環(huán)下,吳偉華依然專注而執(zhí)著,那份專注在于體驗、揭示、傳遞,在于讓毫無生命的泥土于瞬間頓生靈氣;那份執(zhí)著在于讓傳統(tǒng)文化吐納出新,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聲音和印記。吳偉華說,自己僅是中國陶藝長河中的一滴,但他珍視這一滴,并要讓這一滴展現他應有的美麗。
吳偉華檔案
吳偉華,1963年生,浙江長興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高級會員,浙江省陶瓷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吳偉華制作的“太湖明珠湖”(圖1)與“茶文化壺”(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