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對策
發布時間:2013-03-11 17:11:54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會
2013年~2020年將是我省經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發達經濟行列的關鍵時期。未來我省經濟增長率若不低于6.6%,人均GDP年均增長不低于5.7%,即可在2020年前跨入“高收入”門檻。但未來一段時間,面臨著工業經濟效益持續下降、制造業外移、實體經濟衰退的威脅,國際、國內經濟的各種風險,都可能引發全局性經濟困難,進而引發經濟大幅衰退,并在較長時間內陷于“中等收入陷阱”。
我省應借鑒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等的成功經驗,著力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力保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以技術創新為中心,推進工業高端化
一要大力提高研發水平。首先以加大研發投入為切入口。近年來我省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在上升,但仍未達到“創新型經濟”的最低要求(2%)。其次要推進協同創新,提高研發效率,最關鍵的是要充分發揮大企業在研發中的主導作用。要通過市場機制,輔之政策支持引導大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推進大企業“讓出中央、占領兩廂”,將產品加工生產通過外包方式由配套中小企業完成,將重心向新產品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物流配送兩端轉移。
二要加快新產品開發。其一要爭取使制造業的新產品占比持續提升。通過加快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減少產品單位價值的資源消耗與資本投入,提高產品的新穎度與檔次,增強產業競爭力。其二要將新產品開發與品牌提升相結合,重點推進龍頭企業品牌提升,同時大力培育產業集群共有品牌。其三要將新產品開發與專業市場提升相結合。專業市場在業態上應有大的創新,要從地域性市場發展成為國內外專業貿易市場。
三要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首先要以企業跨業升級為主,重視導入型發展。推進跨業升級(鄰業升級,產業鏈升級),加大開放力度與深度,通過人才引進、技術引進與投資引進,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發展;重視引導浙商回歸,發展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其次要以杭州、寧波技術工業園區整合為抓手,建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大平臺。借鑒江蘇等省開發區的經驗,通過國際合作,建立國家級的標準化工業園區,加快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與大企業。
以大都市圈與中心鎮建設為抓手,推進城市中心化
一要以溫州與金華兩大都市圈建設為重點,推進都市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大都市經濟,以點帶線、點線帶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浙江現代服務業發展與企業規模結構優化。鑒于杭州與寧波兩大都市圈基本成型,而中南部缺少中心城市的現實,應從省域層面重點支持溫州與金華的都市圈建設。適當調整行政區劃,擴大城區規模,改革“省管縣”財政體制,以“溫州民間金融創新試驗區”與“義烏國際商貿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依托產業集聚區平臺,加大引進產業、技術與人才,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將溫州與金華建設成為浙南、浙中的中心城市。
二要加快以縣城為主體的中心城鎮建設。首先要做大做強中心城鎮。適當調整“中心鎮培育工程”規模,以縣城(包括極少數區域相對獨立的經濟強鎮)為主體,將其設成縣域經濟的中心,發揮對周邊城鄉的輻射功能,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適當調整“新農村建設”戰略,避免農村住房建設的浪費。其次要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以中心城鎮建設為契機,以傳統產業集群為重點,以浙商回歸、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為抓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與新興產業,同時促進原有優勢產業轉型,推進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演變。其三要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把允許農村住宅地有條件地轉為國有土地并交易,允許部分農業土地有償向城市居民流轉,作為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以政府職能改革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社會公平化
一要加快行政機構的整合與精簡。要實現政府職能由增長主導型向公共服務主導型轉變,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全面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政府行為,提高辦事效率。
二要建設機遇均等的公平競爭機制。產業政策要從產業結構差異化刺激為主向防治不公平競爭為主轉變,保證市場經營主體待遇的非歧視性;推進地方國企民營化,政府不再作為市場經營主體,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并為民營企業轉型提供更大的空間。
三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擇業機會均等化”、“社會保障公平化”應成改革重點。同時,加大對個人收入的調節力度,減少階層收入差距過大。
四要保障積極就業。因勢引導城鄉居民自主創業,制定有效的中小企業保護與促進機制,帶動充分就業,有效防范階層收入差距擴大。
五要加大財政轉移性支付。以完善財政預算決策機制為抓手,壓縮行政開支。增加對城鄉低收入居民的各項轉移性支出,加大對省內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
六要推進民主法制與公民社會建設。拓寬公眾參政議政渠道,完善民主監督機制。
我省應借鑒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等的成功經驗,著力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力保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以技術創新為中心,推進工業高端化
一要大力提高研發水平。首先以加大研發投入為切入口。近年來我省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在上升,但仍未達到“創新型經濟”的最低要求(2%)。其次要推進協同創新,提高研發效率,最關鍵的是要充分發揮大企業在研發中的主導作用。要通過市場機制,輔之政策支持引導大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推進大企業“讓出中央、占領兩廂”,將產品加工生產通過外包方式由配套中小企業完成,將重心向新產品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物流配送兩端轉移。
二要加快新產品開發。其一要爭取使制造業的新產品占比持續提升。通過加快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減少產品單位價值的資源消耗與資本投入,提高產品的新穎度與檔次,增強產業競爭力。其二要將新產品開發與品牌提升相結合,重點推進龍頭企業品牌提升,同時大力培育產業集群共有品牌。其三要將新產品開發與專業市場提升相結合。專業市場在業態上應有大的創新,要從地域性市場發展成為國內外專業貿易市場。
三要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首先要以企業跨業升級為主,重視導入型發展。推進跨業升級(鄰業升級,產業鏈升級),加大開放力度與深度,通過人才引進、技術引進與投資引進,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發展;重視引導浙商回歸,發展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其次要以杭州、寧波技術工業園區整合為抓手,建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大平臺。借鑒江蘇等省開發區的經驗,通過國際合作,建立國家級的標準化工業園區,加快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與大企業。
以大都市圈與中心鎮建設為抓手,推進城市中心化
一要以溫州與金華兩大都市圈建設為重點,推進都市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大都市經濟,以點帶線、點線帶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浙江現代服務業發展與企業規模結構優化。鑒于杭州與寧波兩大都市圈基本成型,而中南部缺少中心城市的現實,應從省域層面重點支持溫州與金華的都市圈建設。適當調整行政區劃,擴大城區規模,改革“省管縣”財政體制,以“溫州民間金融創新試驗區”與“義烏國際商貿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依托產業集聚區平臺,加大引進產業、技術與人才,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將溫州與金華建設成為浙南、浙中的中心城市。
二要加快以縣城為主體的中心城鎮建設。首先要做大做強中心城鎮。適當調整“中心鎮培育工程”規模,以縣城(包括極少數區域相對獨立的經濟強鎮)為主體,將其設成縣域經濟的中心,發揮對周邊城鄉的輻射功能,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適當調整“新農村建設”戰略,避免農村住房建設的浪費。其次要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以中心城鎮建設為契機,以傳統產業集群為重點,以浙商回歸、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為抓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與新興產業,同時促進原有優勢產業轉型,推進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演變。其三要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把允許農村住宅地有條件地轉為國有土地并交易,允許部分農業土地有償向城市居民流轉,作為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以政府職能改革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社會公平化
一要加快行政機構的整合與精簡。要實現政府職能由增長主導型向公共服務主導型轉變,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全面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政府行為,提高辦事效率。
二要建設機遇均等的公平競爭機制。產業政策要從產業結構差異化刺激為主向防治不公平競爭為主轉變,保證市場經營主體待遇的非歧視性;推進地方國企民營化,政府不再作為市場經營主體,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并為民營企業轉型提供更大的空間。
三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擇業機會均等化”、“社會保障公平化”應成改革重點。同時,加大對個人收入的調節力度,減少階層收入差距過大。
四要保障積極就業。因勢引導城鄉居民自主創業,制定有效的中小企業保護與促進機制,帶動充分就業,有效防范階層收入差距擴大。
五要加大財政轉移性支付。以完善財政預算決策機制為抓手,壓縮行政開支。增加對城鄉低收入居民的各項轉移性支出,加大對省內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
六要推進民主法制與公民社會建設。拓寬公眾參政議政渠道,完善民主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