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關于金融改革的兩點思考
發布時間:2013-06-20 00:00:00
|
作者: 民建省委會常委、省科協專職副主席 隗斌賢
目前,金融改革大潮風起云涌。溫州綜合金融改革試點之后,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天津、上海、重慶、鄂爾多斯等各地的金融改革試點紛紛啟動,然而大多雷聲大雨點小,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未能明確金改的目的和宗旨。宏觀上講,金改至少應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金融業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促進企業發展
目前的狀況是,我國金融業滯后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按理說,金融業應當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它似乎更樂意把自身當作經濟高速發展列車上的乘客,沒有起到引領作用,而是依靠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體制的保護,取得了規模及利潤的超常規發展。因此金融業缺乏改革創新的原動力,缺乏冒險及探索精神,安穩發展已成為行業的常態。
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達到10412億元,創歷史新高;而同期中國制造企業利潤增長卻低于商業銀行利潤增長率達l0個百分點。關鍵還在于,銀行取得超額利潤以及利潤快速增長,靠的不是金融創新、優化管理,是靠政策保護下的“吃利差”而獲得的。“吃利差”盈利,已成為銀行的普遍模式。
中國有一流的企業家,卻缺乏一流的銀行家,為什么?因為缺乏培育一流銀行家的土壤。中國的銀行是溫室的花朵,一旦溫室不在,該如何面對室外的風霜雨雪?因此,金融改革要做的就是早點把金融企業趕出溫室,讓金融企業也能擔負起該承擔的責任,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并重,引領中國經濟在正確的方向上健康發展,讓中國經濟少走彎路、快速發展。
二是如何讓老百姓有更多更好的投資渠道,使之增加財產性收入
中國是全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國家,目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已超40萬億元,除了我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之外,投資渠道匱乏也是極其主要的原因。對大部分老百姓而言,錢除了存銀行就沒有別的出路。存銀行收益低,跑不贏通脹,而股市卻又不適合散戶投資;于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比如溫州,幾千億的民間資金大部分流入了高利貸、炒房。在其他地區,民間資本見什么炒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棉里針”、“糖高宗”、“蘋什么”,每一波炒作背后,都有找不到理想投資渠道的游資興風作浪的身影。
因此,金融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老百姓的閑錢有更多更好的投資渠道,有不同收益水平、不同風險層級的投資品種可供選擇。改革的涉及面極廣,包括利率市場化、混業經營、國際化投資、金融監管等全面配套的改革。改革如能有效推行,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可以盤活巨額的居民儲蓄資金,規范和拓寬民間投資渠道,讓老百姓取得增值收益的同時,國民經濟得到數量巨大的直接投資,帶來城鎮化之外的最大改革紅利——儲蓄資本投資紅利;其次可以促進銀行多元化、投行化發展。巨量儲蓄資金流出銀行后,銀行面臨著資本金嚴重不足的問題,靠規模擴張盈利的時代將真正一去不返,中間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各種創新業務將會成為銀行生存的根本,金融業積極主動轉型升級也成為勢所必然;此外,還可以為有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打下基礎。目前情況下銀行業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充分的準備,只有當其完成轉型升級之后,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水到渠成。
金融改革的目的與宗旨,讓金融業更好地服務經濟、促進經濟發展,以及讓老百姓有更多更好的投資渠道是相輔相成的。前者事關金融業改革大計,可著眼于“堵”,用科學的政策堵塞銀行的懶惰與僵化,快速治標;后者涉及百姓財富增長與經濟健康發展,必須要“疏”,靠改革創新拓展投資渠道,療治根本。如能圍繞著兩條宗旨目的來進行金融改革,其系統性和方向性就有保證,至于具體的措施,則完全可以依據試點的情況來確定、推行。
一是金融業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促進企業發展
目前的狀況是,我國金融業滯后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按理說,金融業應當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它似乎更樂意把自身當作經濟高速發展列車上的乘客,沒有起到引領作用,而是依靠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體制的保護,取得了規模及利潤的超常規發展。因此金融業缺乏改革創新的原動力,缺乏冒險及探索精神,安穩發展已成為行業的常態。
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達到10412億元,創歷史新高;而同期中國制造企業利潤增長卻低于商業銀行利潤增長率達l0個百分點。關鍵還在于,銀行取得超額利潤以及利潤快速增長,靠的不是金融創新、優化管理,是靠政策保護下的“吃利差”而獲得的。“吃利差”盈利,已成為銀行的普遍模式。
中國有一流的企業家,卻缺乏一流的銀行家,為什么?因為缺乏培育一流銀行家的土壤。中國的銀行是溫室的花朵,一旦溫室不在,該如何面對室外的風霜雨雪?因此,金融改革要做的就是早點把金融企業趕出溫室,讓金融企業也能擔負起該承擔的責任,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并重,引領中國經濟在正確的方向上健康發展,讓中國經濟少走彎路、快速發展。
二是如何讓老百姓有更多更好的投資渠道,使之增加財產性收入
中國是全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國家,目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已超40萬億元,除了我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之外,投資渠道匱乏也是極其主要的原因。對大部分老百姓而言,錢除了存銀行就沒有別的出路。存銀行收益低,跑不贏通脹,而股市卻又不適合散戶投資;于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比如溫州,幾千億的民間資金大部分流入了高利貸、炒房。在其他地區,民間資本見什么炒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棉里針”、“糖高宗”、“蘋什么”,每一波炒作背后,都有找不到理想投資渠道的游資興風作浪的身影。
因此,金融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老百姓的閑錢有更多更好的投資渠道,有不同收益水平、不同風險層級的投資品種可供選擇。改革的涉及面極廣,包括利率市場化、混業經營、國際化投資、金融監管等全面配套的改革。改革如能有效推行,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可以盤活巨額的居民儲蓄資金,規范和拓寬民間投資渠道,讓老百姓取得增值收益的同時,國民經濟得到數量巨大的直接投資,帶來城鎮化之外的最大改革紅利——儲蓄資本投資紅利;其次可以促進銀行多元化、投行化發展。巨量儲蓄資金流出銀行后,銀行面臨著資本金嚴重不足的問題,靠規模擴張盈利的時代將真正一去不返,中間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各種創新業務將會成為銀行生存的根本,金融業積極主動轉型升級也成為勢所必然;此外,還可以為有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打下基礎。目前情況下銀行業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充分的準備,只有當其完成轉型升級之后,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水到渠成。
金融改革的目的與宗旨,讓金融業更好地服務經濟、促進經濟發展,以及讓老百姓有更多更好的投資渠道是相輔相成的。前者事關金融業改革大計,可著眼于“堵”,用科學的政策堵塞銀行的懶惰與僵化,快速治標;后者涉及百姓財富增長與經濟健康發展,必須要“疏”,靠改革創新拓展投資渠道,療治根本。如能圍繞著兩條宗旨目的來進行金融改革,其系統性和方向性就有保證,至于具體的措施,則完全可以依據試點的情況來確定、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