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化解過剩產能推進轉型升級
發布時間:2013-12-20 11:10:24
|
作者: 省政協原副主席 程煒
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超過社會需求的狀態。國際上有一個評判標準:產能利用率在75%以下的屬于嚴重過剩。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2年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73.7%、71.9%、73.1%,屬于嚴重過剩。在全國39個主要行業中,有22個行業產能過剩,涉及面廣,不但有傳統行業,還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太陽能光伏產業、風電設備、LED等產能也出現不同程度的過剩。
多重原因
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很多,有企業的、市場的、體制的,是各種因素疊加一起長期積累造成的。據我觀察分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產能過剩的行業,有不少是傳統低端產業,或初級加工,這些行業投入少、準入門檻低、上馬快,往往是一哄而起,遍地開花,無序競爭,呈現“低、小、散、弱、亂”的局面。
——一些傳統行業長期以來往往重產值產量和企業規模擴大,而輕技術改造升級和新產品研發,采取外延式粗放型擴張,造成供大于求、供求嚴重失衡。
——政府過度干預微觀經濟、致使一些企業依賴政府造成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臨時,政府一下子拿出4萬億救市資金及地方配套資金,雖然保住了當年的經濟增長,但也造成一批重復建設,加劇了產能過剩,失去了一次利用倒逼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機會,同時增加了地方債務風險。
——與一些行業缺乏市場風險意識盲目擴張有關。如我省造船業,前些年一度紅紅火火,造船訂單不斷,企業就盲目擴大投資,采購材料設備,預造了一批貨船待售。歐債危機來臨形勢逆轉,國外紛紛退貨,企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造成產能過剩。
——有的企業原來是做外貿業務的,現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增長乏力,改做內貿,擠占了內貿市場,造成內銷市場供大于求。
——國務院依據“兩個毫不動搖”精神,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先后出臺了兩個“36條”,允許民企資本進入國民經濟重要領域,但被壟斷部門擋住了,遭遇“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的尷尬局面,導致民企發展空間狹小,只能在低端產業領域徘徊,造成低端產業和初級加工過剩。
三大對策
嚴重產能過剩造成了企業產品積壓、資金被占、財務成本上升、設備能力放空、生產不能正常周轉、新產品無力開發、環境得不到整治,歸結起來一句話,就是發展不能持續。如不加以治理,會拖垮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
為有效解決產能過剩、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各地要在國務院和省政府統一部署下,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場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要按照國家“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為導向,制訂地方規劃,區別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對嚴重產能過剩行業,實行總量嚴格控制,增量優化,別為產能過剩添火加薪了。對高能耗高排放、設備落后的產業堅決淘汰。要從全局和長遠考慮,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喪失調整機遇。第三要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與推進轉型升級工作結合起來進行。通過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層次,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成功經驗
通過產業轉移消化一批。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的產品國內過剩了,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并未過剩。通過一些跨國經營能力強的企業找到有需求的客戶,把國內過剩產品推銷出去,以減少庫存壓力,開辟新的途徑,這是一個好辦法。
同樣國內市場也是如此。如我省的紡織服裝行業,實力較強,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在當地組織生產。那里勞動力成本低,可為當地增加勞動就業和收入。
通過行業整治淘汰一批。改革開放35年來,我省經濟快速發展,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產業特色的塊狀經濟。但普遍存在規模小散、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亟須通過整治實行優勝劣汰,積極扶持骨干企業兼并小微企業,淘汰裝備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
如造紙業是富陽市傳統支柱產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產業規模龐大。全市GDP的1/4和財政收入的1/5來自造紙行業。但造紙業是高耗能、重污染行業,費水費電,能耗大,帶來的污染嚴重。在全民環境保護需求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痛下壯士斷腕的決心,今年已有56家企業關閉重組,60多家企業已進入即將關閉重組狀態,合計年內有百余家造紙企業關張。
在扶持中提升一批。化解過剩產能,決不是簡單的一關了之。而是要在整合中扶持一批在我省有基礎的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如絲綢業就是其中之一。
絲綢是浙江的金名片,曾經為出口創匯作出過重要貢獻。但是近些年來,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整個行業現在總體上不是處于積極上升趨勢,而是停滯不前狀態。主要問題有:蠶、絲、綢三者關系沒有理順,蠶桑基地多數已轉移至中西部地區,我省留下的不多,數量上不能保證我省用絲的需要,特別是高品質繭絲。在價格上蠶絲價波動幅度大,使綢廠生產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縮小,難以為繼。業內人士普遍要求政府重視并理順蠶、絲、綢三者的關系。
絲綢業在轉型升級中,重點要做好扶優扶強工作。在行業中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積極開發具有自己特色的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擁有著名品牌,以創新帶動創業。目前行業中萬事利集團、絲綢之路集團、凱喜雅、金富貴、達利集團等已經這樣做了,而且做得較好。如萬事利集團一貫來堅持絲綢不僅僅是服飾的面料,而且是傳承歷史文化的產品,他們把絲綢和文化結合起來,研制開發許多新產品,受到國內外市場青睞。
大力支持民企做精做強傳統行業中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的基石,傳統產業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產業現在面廣量大,要不斷改進提高,精益求精,以適應當前人們生活品質提高的要求,使傳統產業保持特色,重放光彩。
嘉興五芳齋是一個很好范例。該企業建于1921年,是一家近百年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提起五芳齋的粽子,在大江南北幾乎家喻戶曉。前些年,五芳齋年銷售額已達到28億元(其中粽子18億元),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為什么一只小小的粽子能有這樣大的市場而久盛不衰,受到這樣多的消費者青睞,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家心無旁騖,幾十年來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專業,在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方便群眾上下功夫。五芳齋粽子選料嚴格,糯米、豬肉、粽箬等都是定點生產的,制作工藝規范,以確保食品安全。并不斷開發新品種,從最初只有4~5款,發展到現在近百款。為了方便群眾購買,在車站、碼頭、商場超市、機關學校食堂設立銷售網點,以及運用電子商務在網上銷售等。如今五芳齋已成為著名的品牌,老百姓放心的食品。它給人們啟示是,傳統產品只要用心去做,同樣可以闖出一番新天地。經濟學家樊綱說得好,盲目多元化,不如專心做本行,只有專業專注才有競爭力。
多重原因
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很多,有企業的、市場的、體制的,是各種因素疊加一起長期積累造成的。據我觀察分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產能過剩的行業,有不少是傳統低端產業,或初級加工,這些行業投入少、準入門檻低、上馬快,往往是一哄而起,遍地開花,無序競爭,呈現“低、小、散、弱、亂”的局面。
——一些傳統行業長期以來往往重產值產量和企業規模擴大,而輕技術改造升級和新產品研發,采取外延式粗放型擴張,造成供大于求、供求嚴重失衡。
——政府過度干預微觀經濟、致使一些企業依賴政府造成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臨時,政府一下子拿出4萬億救市資金及地方配套資金,雖然保住了當年的經濟增長,但也造成一批重復建設,加劇了產能過剩,失去了一次利用倒逼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機會,同時增加了地方債務風險。
——與一些行業缺乏市場風險意識盲目擴張有關。如我省造船業,前些年一度紅紅火火,造船訂單不斷,企業就盲目擴大投資,采購材料設備,預造了一批貨船待售。歐債危機來臨形勢逆轉,國外紛紛退貨,企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造成產能過剩。
——有的企業原來是做外貿業務的,現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增長乏力,改做內貿,擠占了內貿市場,造成內銷市場供大于求。
——國務院依據“兩個毫不動搖”精神,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先后出臺了兩個“36條”,允許民企資本進入國民經濟重要領域,但被壟斷部門擋住了,遭遇“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的尷尬局面,導致民企發展空間狹小,只能在低端產業領域徘徊,造成低端產業和初級加工過剩。
三大對策
嚴重產能過剩造成了企業產品積壓、資金被占、財務成本上升、設備能力放空、生產不能正常周轉、新產品無力開發、環境得不到整治,歸結起來一句話,就是發展不能持續。如不加以治理,會拖垮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
為有效解決產能過剩、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各地要在國務院和省政府統一部署下,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場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要按照國家“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為導向,制訂地方規劃,區別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對嚴重產能過剩行業,實行總量嚴格控制,增量優化,別為產能過剩添火加薪了。對高能耗高排放、設備落后的產業堅決淘汰。要從全局和長遠考慮,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喪失調整機遇。第三要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與推進轉型升級工作結合起來進行。通過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層次,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成功經驗
通過產業轉移消化一批。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的產品國內過剩了,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并未過剩。通過一些跨國經營能力強的企業找到有需求的客戶,把國內過剩產品推銷出去,以減少庫存壓力,開辟新的途徑,這是一個好辦法。
同樣國內市場也是如此。如我省的紡織服裝行業,實力較強,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在當地組織生產。那里勞動力成本低,可為當地增加勞動就業和收入。
通過行業整治淘汰一批。改革開放35年來,我省經濟快速發展,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產業特色的塊狀經濟。但普遍存在規模小散、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亟須通過整治實行優勝劣汰,積極扶持骨干企業兼并小微企業,淘汰裝備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
如造紙業是富陽市傳統支柱產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產業規模龐大。全市GDP的1/4和財政收入的1/5來自造紙行業。但造紙業是高耗能、重污染行業,費水費電,能耗大,帶來的污染嚴重。在全民環境保護需求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痛下壯士斷腕的決心,今年已有56家企業關閉重組,60多家企業已進入即將關閉重組狀態,合計年內有百余家造紙企業關張。
在扶持中提升一批。化解過剩產能,決不是簡單的一關了之。而是要在整合中扶持一批在我省有基礎的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如絲綢業就是其中之一。
絲綢是浙江的金名片,曾經為出口創匯作出過重要貢獻。但是近些年來,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整個行業現在總體上不是處于積極上升趨勢,而是停滯不前狀態。主要問題有:蠶、絲、綢三者關系沒有理順,蠶桑基地多數已轉移至中西部地區,我省留下的不多,數量上不能保證我省用絲的需要,特別是高品質繭絲。在價格上蠶絲價波動幅度大,使綢廠生產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縮小,難以為繼。業內人士普遍要求政府重視并理順蠶、絲、綢三者的關系。
絲綢業在轉型升級中,重點要做好扶優扶強工作。在行業中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積極開發具有自己特色的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擁有著名品牌,以創新帶動創業。目前行業中萬事利集團、絲綢之路集團、凱喜雅、金富貴、達利集團等已經這樣做了,而且做得較好。如萬事利集團一貫來堅持絲綢不僅僅是服飾的面料,而且是傳承歷史文化的產品,他們把絲綢和文化結合起來,研制開發許多新產品,受到國內外市場青睞。
大力支持民企做精做強傳統行業中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的基石,傳統產業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產業現在面廣量大,要不斷改進提高,精益求精,以適應當前人們生活品質提高的要求,使傳統產業保持特色,重放光彩。
嘉興五芳齋是一個很好范例。該企業建于1921年,是一家近百年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提起五芳齋的粽子,在大江南北幾乎家喻戶曉。前些年,五芳齋年銷售額已達到28億元(其中粽子18億元),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為什么一只小小的粽子能有這樣大的市場而久盛不衰,受到這樣多的消費者青睞,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家心無旁騖,幾十年來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專業,在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方便群眾上下功夫。五芳齋粽子選料嚴格,糯米、豬肉、粽箬等都是定點生產的,制作工藝規范,以確保食品安全。并不斷開發新品種,從最初只有4~5款,發展到現在近百款。為了方便群眾購買,在車站、碼頭、商場超市、機關學校食堂設立銷售網點,以及運用電子商務在網上銷售等。如今五芳齋已成為著名的品牌,老百姓放心的食品。它給人們啟示是,傳統產品只要用心去做,同樣可以闖出一番新天地。經濟學家樊綱說得好,盲目多元化,不如專心做本行,只有專業專注才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