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把“浙江制造”推向“浙江智造”
發布時間:2014-12-15 11:46:12
|
作者: 省政協民建界別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以來,“浙江制造”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產業空心化、轉型升級迷茫等問題突出。我省需要為傳統產業重新定位,順應工業發展高端化的趨勢,使產業鏈向高端環節延伸,“盤活存量、發展增量”,由“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加快發展傳統產業的高端制造,再創浙江產業輝煌。
問題
我省在傳統產業高端制造上作了許多努力和探索,但發展速度較慢,發展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認識準備不足,政策導向不清晰。過去一直強調企業“做大、做強”,但傳統產業極少“做大”,大多數未能“做強”。很多企業重“經營”輕“智造”,片面追求規模效應,對傳統產業高端發展認識不足,存在著“傳統行業沒有出路,更沒有科技含量”等觀念,沒有做好高端制造的準備,缺乏明確系統的產業定位和政策支持系統。
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鏈缺集群效應。傳統產業處于產業鏈下游的生產制造環節,“缺芯少核”,缺少名品、名企和名家,整合能力弱,未能向產業鏈中上游延伸發展。產業鏈上游供應市場布局零散,產業鏈下游專業銷售市場規模偏小。
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滯后,協調機制匱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存在著重創建、輕后續投入和運營管理的問題,難以整合多部門協調運作,服務功能無法擴張,無力和無心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低,服務效率不高,缺乏可持續能力。
科技投入不足,研發創新能力較弱。傳統行業企業對科技創新、創意設計、高端時尚等領域涉足太少,關鍵技術升級受阻,信心不足;對小創新、微創新又不屑一顧,理解有偏差。與傳統產業相配套的設計與研發服務力量不僅總量小,且其增加值占比也偏低,難以對傳統產業高端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建議
抓準產業定位,提高高端化比重,重點做好一批主導產業的高端發展規劃和政策引導。對全省各地各具特色的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歸類梳理,選擇我省現有優勢特色產業,融入高新技術實現高端制造,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從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入手搶占高端環節,逐步增加高端產業的比重。學習借鑒日本、臺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制造業高端化的經驗,參照國內其他省市的做法,找準定位,做好政策引導。
主動對接國際市場,融入全球生產體系,推動我省傳統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重新定位。以品牌為紐帶,與跨國公司和國際著名品牌建立戰略合作。通過全球知名零售商簽訂采購協議等方式進入國際銷售網絡。直接與跨國公司合作,保持競爭優勢。
深化產業鏈細分,促進產業集聚,引導規模企業向上下游產業延伸。鼓勵新項目建設要著眼于產業鏈缺失環節的填平補齊,優先發展與特色優勢產業高關聯度的產業,促進高端制造層次的提高、產業鏈布局的優化。支持龍頭企業培育或并購延伸產業鏈,重點引導企業往研發設計型方向發展,推動技術升級向產業鏈的上游拓展,引領眾多中小企業跟進發展。
培養特色創新人才,鼓勵科技成果產業化,健全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應用型人才,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實業;培養創新開拓的企業家隊伍,重點培養新生代企業家的傳承創新能力,吸引在外從事高端制造的浙商回歸,支撐我省傳統產業高端化的人才保障。重點培育扶持科技、創意、設計等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基礎研究型平臺轉向應用研究型平臺,要考核平臺的科技項目、創新項目產業化程度,發揮各類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平臺和企業技術中心科技協作聯盟的作用,在資金、場地、裝備、人才等方面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
加強產業研究,促進企業交流,引導產業轉型。與國際優秀企業、國內外的高校、研究所或實驗室、第三方專業研究機構等建立實質性的對接關系,取經借鑒,尋求合作。建議由各大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或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定期發起產業論壇、技術信息交流會及專業展覽會,堅持一月一重點,一月一產業,一月一主題,形成關注、關心和研究傳統產業發展的氛圍。
依托電子商務,發展高端定制,推動傳統產業高端發展。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要高度融合互聯網思維,爭創商業個性化新模式。結合我省產業結構和電商發展優勢,借助電子商務促進高端制造,搭建大平臺,建設電子商務生態鏈,開辟個性化、高端化產品的網絡定制業務。
借力金融改革,吸引資金投入,探索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產業。建議出臺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傳統產業的高端化發展,多渠道搭建企業融資平臺。有導向性地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企業發展,探索以優先股形式建立資本與企業的橋梁聯系。
加強對企業信息的監測和研究,優化政府服務。加強行業運行監測預警網絡系統,建立企業行為跟蹤分析系統,掌握企業信息動態與需求。加大力度扶持行業協會、產業研究機構、會議會展機構、律師會計師券商機構等產業,促進中介服務機構的成長,為傳統產業發展做好配套基礎工作。
問題
我省在傳統產業高端制造上作了許多努力和探索,但發展速度較慢,發展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認識準備不足,政策導向不清晰。過去一直強調企業“做大、做強”,但傳統產業極少“做大”,大多數未能“做強”。很多企業重“經營”輕“智造”,片面追求規模效應,對傳統產業高端發展認識不足,存在著“傳統行業沒有出路,更沒有科技含量”等觀念,沒有做好高端制造的準備,缺乏明確系統的產業定位和政策支持系統。
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鏈缺集群效應。傳統產業處于產業鏈下游的生產制造環節,“缺芯少核”,缺少名品、名企和名家,整合能力弱,未能向產業鏈中上游延伸發展。產業鏈上游供應市場布局零散,產業鏈下游專業銷售市場規模偏小。
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滯后,協調機制匱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存在著重創建、輕后續投入和運營管理的問題,難以整合多部門協調運作,服務功能無法擴張,無力和無心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低,服務效率不高,缺乏可持續能力。
科技投入不足,研發創新能力較弱。傳統行業企業對科技創新、創意設計、高端時尚等領域涉足太少,關鍵技術升級受阻,信心不足;對小創新、微創新又不屑一顧,理解有偏差。與傳統產業相配套的設計與研發服務力量不僅總量小,且其增加值占比也偏低,難以對傳統產業高端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建議
抓準產業定位,提高高端化比重,重點做好一批主導產業的高端發展規劃和政策引導。對全省各地各具特色的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歸類梳理,選擇我省現有優勢特色產業,融入高新技術實現高端制造,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從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入手搶占高端環節,逐步增加高端產業的比重。學習借鑒日本、臺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制造業高端化的經驗,參照國內其他省市的做法,找準定位,做好政策引導。
主動對接國際市場,融入全球生產體系,推動我省傳統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重新定位。以品牌為紐帶,與跨國公司和國際著名品牌建立戰略合作。通過全球知名零售商簽訂采購協議等方式進入國際銷售網絡。直接與跨國公司合作,保持競爭優勢。
深化產業鏈細分,促進產業集聚,引導規模企業向上下游產業延伸。鼓勵新項目建設要著眼于產業鏈缺失環節的填平補齊,優先發展與特色優勢產業高關聯度的產業,促進高端制造層次的提高、產業鏈布局的優化。支持龍頭企業培育或并購延伸產業鏈,重點引導企業往研發設計型方向發展,推動技術升級向產業鏈的上游拓展,引領眾多中小企業跟進發展。
培養特色創新人才,鼓勵科技成果產業化,健全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應用型人才,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實業;培養創新開拓的企業家隊伍,重點培養新生代企業家的傳承創新能力,吸引在外從事高端制造的浙商回歸,支撐我省傳統產業高端化的人才保障。重點培育扶持科技、創意、設計等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基礎研究型平臺轉向應用研究型平臺,要考核平臺的科技項目、創新項目產業化程度,發揮各類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平臺和企業技術中心科技協作聯盟的作用,在資金、場地、裝備、人才等方面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
加強產業研究,促進企業交流,引導產業轉型。與國際優秀企業、國內外的高校、研究所或實驗室、第三方專業研究機構等建立實質性的對接關系,取經借鑒,尋求合作。建議由各大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或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定期發起產業論壇、技術信息交流會及專業展覽會,堅持一月一重點,一月一產業,一月一主題,形成關注、關心和研究傳統產業發展的氛圍。
依托電子商務,發展高端定制,推動傳統產業高端發展。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要高度融合互聯網思維,爭創商業個性化新模式。結合我省產業結構和電商發展優勢,借助電子商務促進高端制造,搭建大平臺,建設電子商務生態鏈,開辟個性化、高端化產品的網絡定制業務。
借力金融改革,吸引資金投入,探索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產業。建議出臺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傳統產業的高端化發展,多渠道搭建企業融資平臺。有導向性地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企業發展,探索以優先股形式建立資本與企業的橋梁聯系。
加強對企業信息的監測和研究,優化政府服務。加強行業運行監測預警網絡系統,建立企業行為跟蹤分析系統,掌握企業信息動態與需求。加大力度扶持行業協會、產業研究機構、會議會展機構、律師會計師券商機構等產業,促進中介服務機構的成長,為傳統產業發展做好配套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