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浙江代表委員建言“三農”發展
更強 更富 更美
發布時間:2015-03-09 15:10:48
|
作者:
本報記者 朱海兵 廖小清 黃宏
翁浩浩 張麗 沈吟
【代表委員名片】
馬榮榮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
宗慶后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中華 全國人大代表、臺州市路橋區路南街道方林村黨委書記
陳小平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主委
張 波 全國政協委員、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水法 全國政協委員、省美協副主席
【百姓提問】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農業有沒有更多的扶持政策?農民的收入怎樣才能再提高?村莊如何變得更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政府工作報告對“三農”發展也是濃墨重彩。常山縣東案鄉弄塢村黨支部書記江土有在興奮之余,打電話到北京把這一連串問題拋給記者。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村重大改革試點方案破繭而出。如何延續“三農”發展好勢頭,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也是我省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重點。
規范經營,科學發展——
農業更強
“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用地的規模經營是前提條件。”長年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馬榮榮代表直言,我國農業用地規模經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但離農業現代化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經營規模失度、經營權流轉的準入門檻低、農業用地規模經營的激勵失當等問題。”
“像有的農戶只有能力經營幾十畝田,卻流轉經營了幾百畝,甚至上千畝。這樣,容易造成粗放經營、掠奪式經營,對長遠發展不利。”馬榮榮代表建議,提高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準入門檻,規定須具有一定的農民技師資質和經營經驗;適當控制土地經營權流轉的規模,既保障基本經營效益,又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延長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周期,提高保護和改善農田設施的積極性。
張波委員則建議加快發展“智慧農業”,通過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等,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蕭山舒蘭農業的溫室大棚智能檢測和灌溉智能化,浙江傳化生物技術公司的花卉園藝生產環境智能感知、預警、決策、分析等,都是很好的示范。”
“農業現代化,還要有效應對國際大宗農產品沖擊,保障我國農產品市場安全。”宗慶后代表指出,目前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的大宗農產品大量對我國出口,許多農產品的到岸價比國內農民的賣價還要低,對國內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影響我國相關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長此以往可能造成我國第一產業受制于人。
宗慶后代表建議,有關農業主管部門要科學精確分析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對國計民生有戰略意義的大宗農產品產量及國內供需情況,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原則,把國內農產品的需求量與種植量匹配起來,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提高產量質量,穩步提高農產品價格,讓農民真正能夠從農業生產中增收致富,愿意繼續從事農業工作,從而保障我國農業長期健康發展。
?。ㄏ罗D第二版)
?。ㄉ辖拥谝话妫?
拓寬途徑,增加收入——
農民更富
以往在農村,一說起致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出門打工??扇缃?,因為企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逐年下降,很多農民很難在城市里找到合適的工作,收入無法得到保障。
“可以用以工代賑方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宗慶后代表建議,國家要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城鎮化建設等措施,化解就業壓力。同時,要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在農村大力開展水利水電、土地整治、改造高產田等基礎建設,一方面可以讓農村勞動力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彌補這些年來農村水利建設的缺口,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宗慶后代表還認為,目前國家對“三農”的補貼政策有很多,但大多是“普惠制”,造成國家財政壓力比較大,但補貼分到每個農民身上的數量又比較少,對真正需要補貼的人群來講效果不明顯。他建議,政府要對確實需要補貼的人群與補貼方向進行科學分析,把補貼經費集中起來使用,解決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以及重點解決那些農民無法投入、也投不起的問題,如新修農田基礎設施、農業科技與良種推廣等,引導農民通過農業生產勤勞致富。
“發展民宿型農家樂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農民來說,是一條重要而有效的增收途徑。”來自農村的方中華代表對此深有體會。但他也發現,當前民宿型農家樂發展,存在證照、發票辦理難度較大,用電價格收費高等瓶頸。
“像餐飲服務許可證辦理,要求廚房必須有5個以上洗漱池,一般農戶很難達到。”方中華代表建議不要把民宿型農家樂納入賓館旅店管理行列,在證照審批辦理手續上,實行“種類能減則減,手續能簡則簡,標準能惠則惠”,支持民宿型農家樂發展壯大。
針對很多地方農民存在的“因災返貧”、“因災致貧”現象,陳小平委員呼吁,應做好頂層設計,盡快構建保險補償、政府救助、社會捐贈等“三位一體”的巨災風險保障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從而有力提供災后損失補償,有效分散災害風險。
文化增色,景秀人和——
農村更美
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是方中華代表的夢想,也是他長期以來為之奮斗的目標。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方中華代表帶領村民致力于美麗鄉村建設,將他所在的方林村打造成“家家住別墅,戶戶生態園”的“全國首批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村”,還曾被評為“十佳中國美麗村莊”。
“從村莊建設到環境保潔,方林村的確越來越美,但我心里一直有個缺憾,那就是村子存在歷史文化沉淀不夠的先天性不足。”方中華代表坦言,他很羨慕那些有著深厚歷史文化氛圍的古村落,但令他更憂心的是,有的地方在城鄉建設中求快、求新,“千村一面、萬村一貌”,對古村落的保護缺少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措施,大量古村落迅速破敗、消亡。
“古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項造福農民、美化鄉村的民生工程,同時也是一項等不起、慢不得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工程。”方中華代表建議,各地政府應從對歷史負責、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高度,增強保護傳統村落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因地制宜地制定保護規劃,把其納入到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在發展中搶救與保護。
對方中華代表的意見,何水法委員深表贊同。“新農村建設,不僅自然環境要美,人文環境也要美,其中優秀村落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何水法委員說,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確給農村面貌帶來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忽略了自己的鄉土特色。“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多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人文底蘊,每個地方都不同,這是歷史的沉淀,各有各的特色。比如臺州、溫州一帶的村落的建筑風格、鄉風習俗,就和杭州臨安一帶的村子不同。我們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只有形成人、村落、文化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系統,才能使村子真正變美。
(本報北京3月7日電)
翁浩浩 張麗 沈吟
【代表委員名片】
馬榮榮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
宗慶后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中華 全國人大代表、臺州市路橋區路南街道方林村黨委書記
陳小平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主委
張 波 全國政協委員、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水法 全國政協委員、省美協副主席
【百姓提問】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農業有沒有更多的扶持政策?農民的收入怎樣才能再提高?村莊如何變得更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政府工作報告對“三農”發展也是濃墨重彩。常山縣東案鄉弄塢村黨支部書記江土有在興奮之余,打電話到北京把這一連串問題拋給記者。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村重大改革試點方案破繭而出。如何延續“三農”發展好勢頭,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也是我省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重點。
規范經營,科學發展——
農業更強
“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用地的規模經營是前提條件。”長年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馬榮榮代表直言,我國農業用地規模經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但離農業現代化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經營規模失度、經營權流轉的準入門檻低、農業用地規模經營的激勵失當等問題。”
“像有的農戶只有能力經營幾十畝田,卻流轉經營了幾百畝,甚至上千畝。這樣,容易造成粗放經營、掠奪式經營,對長遠發展不利。”馬榮榮代表建議,提高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準入門檻,規定須具有一定的農民技師資質和經營經驗;適當控制土地經營權流轉的規模,既保障基本經營效益,又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延長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周期,提高保護和改善農田設施的積極性。
張波委員則建議加快發展“智慧農業”,通過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等,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蕭山舒蘭農業的溫室大棚智能檢測和灌溉智能化,浙江傳化生物技術公司的花卉園藝生產環境智能感知、預警、決策、分析等,都是很好的示范。”
“農業現代化,還要有效應對國際大宗農產品沖擊,保障我國農產品市場安全。”宗慶后代表指出,目前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的大宗農產品大量對我國出口,許多農產品的到岸價比國內農民的賣價還要低,對國內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影響我國相關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長此以往可能造成我國第一產業受制于人。
宗慶后代表建議,有關農業主管部門要科學精確分析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對國計民生有戰略意義的大宗農產品產量及國內供需情況,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原則,把國內農產品的需求量與種植量匹配起來,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提高產量質量,穩步提高農產品價格,讓農民真正能夠從農業生產中增收致富,愿意繼續從事農業工作,從而保障我國農業長期健康發展。
?。ㄏ罗D第二版)
?。ㄉ辖拥谝话妫?
拓寬途徑,增加收入——
農民更富
以往在農村,一說起致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出門打工??扇缃?,因為企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逐年下降,很多農民很難在城市里找到合適的工作,收入無法得到保障。
“可以用以工代賑方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宗慶后代表建議,國家要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城鎮化建設等措施,化解就業壓力。同時,要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在農村大力開展水利水電、土地整治、改造高產田等基礎建設,一方面可以讓農村勞動力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彌補這些年來農村水利建設的缺口,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宗慶后代表還認為,目前國家對“三農”的補貼政策有很多,但大多是“普惠制”,造成國家財政壓力比較大,但補貼分到每個農民身上的數量又比較少,對真正需要補貼的人群來講效果不明顯。他建議,政府要對確實需要補貼的人群與補貼方向進行科學分析,把補貼經費集中起來使用,解決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以及重點解決那些農民無法投入、也投不起的問題,如新修農田基礎設施、農業科技與良種推廣等,引導農民通過農業生產勤勞致富。
“發展民宿型農家樂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農民來說,是一條重要而有效的增收途徑。”來自農村的方中華代表對此深有體會。但他也發現,當前民宿型農家樂發展,存在證照、發票辦理難度較大,用電價格收費高等瓶頸。
“像餐飲服務許可證辦理,要求廚房必須有5個以上洗漱池,一般農戶很難達到。”方中華代表建議不要把民宿型農家樂納入賓館旅店管理行列,在證照審批辦理手續上,實行“種類能減則減,手續能簡則簡,標準能惠則惠”,支持民宿型農家樂發展壯大。
針對很多地方農民存在的“因災返貧”、“因災致貧”現象,陳小平委員呼吁,應做好頂層設計,盡快構建保險補償、政府救助、社會捐贈等“三位一體”的巨災風險保障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從而有力提供災后損失補償,有效分散災害風險。
文化增色,景秀人和——
農村更美
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是方中華代表的夢想,也是他長期以來為之奮斗的目標。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方中華代表帶領村民致力于美麗鄉村建設,將他所在的方林村打造成“家家住別墅,戶戶生態園”的“全國首批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村”,還曾被評為“十佳中國美麗村莊”。
“從村莊建設到環境保潔,方林村的確越來越美,但我心里一直有個缺憾,那就是村子存在歷史文化沉淀不夠的先天性不足。”方中華代表坦言,他很羨慕那些有著深厚歷史文化氛圍的古村落,但令他更憂心的是,有的地方在城鄉建設中求快、求新,“千村一面、萬村一貌”,對古村落的保護缺少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措施,大量古村落迅速破敗、消亡。
“古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項造福農民、美化鄉村的民生工程,同時也是一項等不起、慢不得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工程。”方中華代表建議,各地政府應從對歷史負責、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高度,增強保護傳統村落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因地制宜地制定保護規劃,把其納入到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在發展中搶救與保護。
對方中華代表的意見,何水法委員深表贊同。“新農村建設,不僅自然環境要美,人文環境也要美,其中優秀村落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何水法委員說,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確給農村面貌帶來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忽略了自己的鄉土特色。“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多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人文底蘊,每個地方都不同,這是歷史的沉淀,各有各的特色。比如臺州、溫州一帶的村落的建筑風格、鄉風習俗,就和杭州臨安一帶的村子不同。我們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只有形成人、村落、文化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系統,才能使村子真正變美。
(本報北京3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