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我省委員聚焦社會治理現代化 尋找善治三維度
發(fā)布時間:2015-03-13 16:33:01
|
作者: 記者 朱海兵 張麗 沈吟
【委員名片】
陳小平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主委
吳 晶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省委會主委
趙光育 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市政協副主席
本報北京3月12日電 () 古人說,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從現代治理的角度來看,善治,是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治理,是各方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穩(wěn)定。如何尋求善治?我省委員從多個維度進行詮釋。
維度一:筑牢調解防線
“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是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第一道防線,但由于種種因素,這道防線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趙光育委員說,調查顯示,全國通過人民調解解決的糾紛與法院解決的糾紛之比,近30年內從一度高達10∶1,下降為0.57∶1。
趙光育委員調研發(fā)現,不少基層社會組織協助定紛止爭、服判息訴的積極性不高;一些職能部門各自為戰(zhàn),資源未能有效整合;缺少配套的責任規(guī)定,可調可不調;人員、經費等保障不夠到位等。
“按理說,法院是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但這道防線正被民事訴訟案件的大潮湮沒,成了‘第一道防線’。”趙光育委員說,像杭州一些基層法院,法官年均辦案超過400件,幾乎每個工作日要審結兩起案件,案件多、法官少的矛盾突出。
趙光育委員建議,加強地方黨委、政府對社會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統攬協調,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網絡,提供組織、人員、資金等保障。建立源頭預防機制,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可能引發(fā)不穩(wěn)定因素的重大決策、重點工程和重要領域,要做好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建立完善區(qū)域訴調銜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訴調銜接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趙光育委員還建議,建立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督促各級領導進一步重視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充分調動調解組織及調解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源頭預防和化解。積極推動矛盾糾紛化解的立法工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社會協同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建設。
維度二:突出服務主線
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對相關資源的高效整合,把力量匯聚到實現善治這一條主線上。
“政府服務熱線就是很好的例證。”吳晶委員說,作為政府部門傾聽社情民意的“順風耳”、化解社會矛盾的“潤滑劑”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安全閥”,政府服務熱線作用明顯。但當前政府服務熱線分散、低效、重復等問題突出。
吳晶委員認為,為適應現代社會治理的需求,亟須加強政府服務熱線的綜合集成,構建統一、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民眾提供一體化、多渠道、全方位的便民服務,更好地發(fā)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
浙江大學曾在金華做過調查,以前該市有170多條部門服務熱線,市民每月撥打一萬次以上的只有4條,一千次以上的12條,一千次以下的占90%以上,10次以下的占43%。為此,金華于2013年成立8890便民服務平臺,整合170多條熱線,并邀請169家優(yōu)秀服務企業(yè)加盟,深受群眾歡迎。
吳晶委員建議,各地可以借鑒這一經驗,積極探索政府服務熱線綜合集成運作模式,努力實現“一個號碼找政府、一站式便民服務”,切實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效率和人民群眾滿意度。同時,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共享平臺和服務網絡,及時掌握輿情動態(tài)和預警熱點,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維度三:守好風險底線
現代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千變萬化,與時俱進的治理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如何實現虛擬社會的長治久安,是一個重要的新命題。
一些委員建議,應將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在虛擬社會采取措施解決突出問題,在現實社會制定長效政策制度加強源頭治理,實現互動、共治。
“像網絡銀行的出現,就進一步打通了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的屏障。但與傳統銀行不同,技術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外部沖擊的風險,已取代業(yè)務風險成為網絡銀行的最大隱患。”陳小平委員認為,我國現行銀行監(jiān)管框架主要針對傳統銀行業(yè)務及商業(yè)銀行的電子銀行業(yè)務,與網絡銀行獨有特點和風險并不匹配,亟須創(chuàng)新改進。
陳小平委員建議,監(jiān)管部門應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改進監(jiān)管理念與監(jiān)管方式,科學設置監(jiān)管目標指標,適應網絡銀行的發(fā)展需求,并鼓勵網絡銀行與傳統很行加強合作,優(yōu)勢互補、錯位發(fā)展。此外,完善網絡銀行內部操作監(jiān)管體系,建立獨立的網絡銀行技術創(chuàng)新審核制度,引導規(guī)范適度創(chuàng)新。
未來社會將加快向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交融演變。委員們認為,在不斷提升現實社會治理能力的同時,應充分認識虛擬社會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強化與創(chuàng)新虛擬社會管理,盡早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法律制度、道德規(guī)范及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方能探索善治之路。
陳小平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主委
吳 晶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省委會主委
趙光育 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市政協副主席
本報北京3月12日電 () 古人說,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從現代治理的角度來看,善治,是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治理,是各方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穩(wěn)定。如何尋求善治?我省委員從多個維度進行詮釋。
維度一:筑牢調解防線
“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是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第一道防線,但由于種種因素,這道防線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趙光育委員說,調查顯示,全國通過人民調解解決的糾紛與法院解決的糾紛之比,近30年內從一度高達10∶1,下降為0.57∶1。
趙光育委員調研發(fā)現,不少基層社會組織協助定紛止爭、服判息訴的積極性不高;一些職能部門各自為戰(zhàn),資源未能有效整合;缺少配套的責任規(guī)定,可調可不調;人員、經費等保障不夠到位等。
“按理說,法院是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但這道防線正被民事訴訟案件的大潮湮沒,成了‘第一道防線’。”趙光育委員說,像杭州一些基層法院,法官年均辦案超過400件,幾乎每個工作日要審結兩起案件,案件多、法官少的矛盾突出。
趙光育委員建議,加強地方黨委、政府對社會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統攬協調,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網絡,提供組織、人員、資金等保障。建立源頭預防機制,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可能引發(fā)不穩(wěn)定因素的重大決策、重點工程和重要領域,要做好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建立完善區(qū)域訴調銜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訴調銜接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趙光育委員還建議,建立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督促各級領導進一步重視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充分調動調解組織及調解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源頭預防和化解。積極推動矛盾糾紛化解的立法工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社會協同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建設。
維度二:突出服務主線
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對相關資源的高效整合,把力量匯聚到實現善治這一條主線上。
“政府服務熱線就是很好的例證。”吳晶委員說,作為政府部門傾聽社情民意的“順風耳”、化解社會矛盾的“潤滑劑”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安全閥”,政府服務熱線作用明顯。但當前政府服務熱線分散、低效、重復等問題突出。
吳晶委員認為,為適應現代社會治理的需求,亟須加強政府服務熱線的綜合集成,構建統一、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民眾提供一體化、多渠道、全方位的便民服務,更好地發(fā)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
浙江大學曾在金華做過調查,以前該市有170多條部門服務熱線,市民每月撥打一萬次以上的只有4條,一千次以上的12條,一千次以下的占90%以上,10次以下的占43%。為此,金華于2013年成立8890便民服務平臺,整合170多條熱線,并邀請169家優(yōu)秀服務企業(yè)加盟,深受群眾歡迎。
吳晶委員建議,各地可以借鑒這一經驗,積極探索政府服務熱線綜合集成運作模式,努力實現“一個號碼找政府、一站式便民服務”,切實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效率和人民群眾滿意度。同時,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共享平臺和服務網絡,及時掌握輿情動態(tài)和預警熱點,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維度三:守好風險底線
現代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千變萬化,與時俱進的治理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如何實現虛擬社會的長治久安,是一個重要的新命題。
一些委員建議,應將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在虛擬社會采取措施解決突出問題,在現實社會制定長效政策制度加強源頭治理,實現互動、共治。
“像網絡銀行的出現,就進一步打通了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的屏障。但與傳統銀行不同,技術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外部沖擊的風險,已取代業(yè)務風險成為網絡銀行的最大隱患。”陳小平委員認為,我國現行銀行監(jiān)管框架主要針對傳統銀行業(yè)務及商業(yè)銀行的電子銀行業(yè)務,與網絡銀行獨有特點和風險并不匹配,亟須創(chuàng)新改進。
陳小平委員建議,監(jiān)管部門應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改進監(jiān)管理念與監(jiān)管方式,科學設置監(jiān)管目標指標,適應網絡銀行的發(fā)展需求,并鼓勵網絡銀行與傳統很行加強合作,優(yōu)勢互補、錯位發(fā)展。此外,完善網絡銀行內部操作監(jiān)管體系,建立獨立的網絡銀行技術創(chuàng)新審核制度,引導規(guī)范適度創(chuàng)新。
未來社會將加快向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交融演變。委員們認為,在不斷提升現實社會治理能力的同時,應充分認識虛擬社會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強化與創(chuàng)新虛擬社會管理,盡早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法律制度、道德規(guī)范及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方能探索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