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品質農村:拼“顏值”更拼“氣質”
發布時間:2016-09-30 16:28:43
|
作者:
提案人:民建寧波市委會
提案建議:
提升農村品質,是民生大事、系統工程,任務艱巨,因此,必須主動作為、內外兼收、落實責任,統籌合力推進。為此建議:
切實履行政府職責,積極發揮農民作用。在宣傳動員、科學規劃、資金投入、鼓勵引導、政策制定等方面,政府要加強主導作用,從有利于增強農民積極互動方面充分考慮;建立政府指導、農民參與的科學決策機制,不能越俎代庖,“替民作主”,而應樹立農民參與理念,深入到農村開展調研,切實保障農民的發言權和參與權,使其能夠真正參與決策;決策確定之前,要讓村民代表大會充分討論,與農民民主協商,重視農民的修改建議。
加快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切實加強農村教育、強化農民技術培訓、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構建新型農民培育機制。在培育資金投入方面,除了政府財政投入外,還應充分吸收社會資金參與,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在建立組織管理體制方面,市政府要負責統籌和綜合協調工作,制定培訓規劃和培訓政策,縣一級要負責制定具體培訓計劃,確定培訓機構并監督落實,鄉鎮和村要組織農民積極參與培訓,把培訓項目落實到農民身上;在建立監督和評價機制方面,要督促政府有關部門切實重視新型農民培育工作,保障培訓資金能夠合理、安全使用,保證新型農民培育工作有效果而不流于形式;在建立市場引導機制方面,還要善于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新型農民培育,實現政府和市場力量的優勢互補。
強化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集中對農村開展一次面上的排查清理,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對各類垃圾進行清理清運,落實環境衛生責任制,推動農村環衛管理進入規范化、保潔化。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面,在全市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行政村全覆蓋基礎上,要加快推進垃圾源頭分類、有機減量、資源利用,強化試點工作,加強指導服務,積極探索、總結和推廣成功經驗;在農村水環境整治方面,要鞏固“五水共治”成果,落實河長責任制,開展鎮域水環境整治和農村河道生態治理,深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力實施“治水強基”工程和農村飲用水提升工程;在村莊綠化彩化方面,要大力推進森林村莊創建和主要河道綠化美化工作,著力提高交通主干線兩側的綠化彩化水平,大幅增加村莊綠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實現常態化、制度化運行。
實施農村安居宜居美居行動。在“拆、改、建、保、聯”上下功夫。“拆”,就是大力開展拆危房、拆舊房、拆違建房,拆去農村破舊落后,拆出農村建設空間;“改”,就是大力開展房屋的外立面改造,對屋頂、門窗、圍墻等重點部位進行美化改造;“建”,就是破解農民建房困難,下放宅基地審批,大力引導農戶整村拆建或連片聯戶改建翻建;“保”,就是保護利用歷史文化村落,保留傳統建筑;“聯”,就是加快推進交通道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改造提升農村路網、電網、水網、信息網等。
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培育一批美麗鄉村風景線、示范鄉鎮、精品村,展現美麗鄉村、富裕農民、現代農業、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巧借山水、田園、產業、村落特色優勢,推動村莊整治建設成果串點成線,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注重一村美向村村美轉變,總結整鎮整鄉、全域創建、村村秀美的先進典型,培育美麗鄉村示范鎮;開展班子堅強有力、村莊特色鮮明、經濟強村富民的精品村創建,培育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創建美麗精品村。
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抓農村經濟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加強農民的文化科學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重點抓好“綠色證書”和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法治建設,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加大綜合治理的力度。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形成以鄉鎮宣傳站、村文化活動室為基礎的農村文化網絡,建設好村民文明學校、農民夜校、圖書室、閱報欄等各種思想文化陣地,繼續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以集體所有、耕地紅線不突破為底線,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量化折股,堅持“權隨人走”的改革方向和“權能完整”的市場需求;不斷深化改革舉措,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激發合作社創新發展,完善產權交易系統建設,推出改革配套扶持政策,并探索建立股份退出機制;堅持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改革深化的文章,通過創新和完善經營治理機制,探索項目化持股、企業化經營方式,多措并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創造更多可分配收益,讓農民真正得到更多的實惠。
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構筑電子商務平臺,成立電子商務協會,出臺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強化倉儲物流支撐,形成實體店與電商有機結合,使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產生疊加效應,有利于促消費、擴內需,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提案主辦單位:寧波市農村工作辦公室
提案答復:
結合提案提出的意見建議,將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啟動實施美麗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啟動培育美麗鄉村風景線15條,把一個個“盆景”打造成一道道“風景”。堅持全域整治建設,統籌村莊、道路、河道、農業生產設施等區塊建設,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類、水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發展、森林村莊創建等項目有機結合,啟動培育美麗鄉村示范鄉鎮15個。按照班子堅強有力、村莊特色鮮明、強村富民成效顯著要求,積極開展歷史文化型、山水資源型、人口集中型精品村培育,2016年啟動培育30個。
全域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探索建立農村環境保潔縣(市、區)負總責,鎮(鄉、街道)和村抓落實的“網格化”工作機制。明確責任邊界,消除“三不管”現象。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爭取市、縣兩級財政將農村環境保潔經費列入年度預算,逐步提高標準。強化農村環境整治績效評價,把監督檢查貫穿于農村環境整治全過程,逐步建立城鄉一體、標準一致的環境保潔機制。
加強農民住房改造建設。實施“浙東民居”改造工程,改善提升重視規劃保留村農民住房形象,首先對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縣域主干道沿線建筑物進行外立面改造。繼續推進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大力破解農民建房難問題,引導農戶整村拆建、連片改建翻建和疏理式單戶改建。
優化農村生態人居環境。全面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確保實現行政村覆蓋率90%、農戶受益率70%目標。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常態化、規范化。深化完善“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統一收集處理模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實現有機垃圾減量和資源利用。加強農業生產面源污染治理,建設廢棄農業投入品包裝與農膜處理體系,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實現農藥用量、氮肥用量實現逐年減少。深化水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五水共治”,深化河長責任制,打造一批“水清、岸綠、流暢、景美”的生態河道、景觀河道。以美麗森林村莊創建為抓手,因地制宜開展六類片林(進村道路風景林、河道兩旁生態林、村莊公園休閑林、房前屋后果木林、村莊四周護村林、農田小道網格林)建設,加快平原綠化美化彩化。
完善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絡。以完善村莊路網結構為突破口,不斷優化村莊空間和形態。加快供水、供電、通訊、互聯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和提標升級改造。推動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資源要素配置向農村傾斜,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在實現城鄉低保、養老、醫療制度并軌的基礎上,加快制度覆蓋向人群全覆蓋推進,整體提高保障水平。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村文化設施與群眾文化需求同步增長,五年內全市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200個以上。廣泛開展“舉鄉賢、頌鄉賢、學鄉賢”活動,廣泛開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活動,推動好家風、好家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以良好的家風帶動鄉風民風。
引導農民發揮主體作用。在美麗鄉村建設相關項目實施前,深入開展群眾意愿調查,確保實施的項目符合多數村民的意愿;組織村民代表對項目進行討論,確保項目合理可行,做到村里的項目村民議。在項目建設中,要發揮村民群眾聰明才智,將村民有條件、有能力承擔的項目盡量交給村民建設和管理,讓農民群眾在參與中獲得適當的經濟回報,做到村里的項目村民建。強化群眾監督,鼓勵熱心公益的群眾,加強對工程建設的日常監管,做到村里的項目村民管。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宣傳培訓,引導農民群眾不斷轉變生活方式、增強維護環境衛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養成講衛生、愛干凈的良好習慣,做到自己的家園自己愛。
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全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各項目標任務。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打造“互聯網+”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配送等網絡營銷體系,培育一批電子商務特色村鎮,孵化一批網絡營銷優勢企業,帶動農村萬眾創新、全民創業。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不斷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
提案建議:
提升農村品質,是民生大事、系統工程,任務艱巨,因此,必須主動作為、內外兼收、落實責任,統籌合力推進。為此建議:
切實履行政府職責,積極發揮農民作用。在宣傳動員、科學規劃、資金投入、鼓勵引導、政策制定等方面,政府要加強主導作用,從有利于增強農民積極互動方面充分考慮;建立政府指導、農民參與的科學決策機制,不能越俎代庖,“替民作主”,而應樹立農民參與理念,深入到農村開展調研,切實保障農民的發言權和參與權,使其能夠真正參與決策;決策確定之前,要讓村民代表大會充分討論,與農民民主協商,重視農民的修改建議。
加快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切實加強農村教育、強化農民技術培訓、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構建新型農民培育機制。在培育資金投入方面,除了政府財政投入外,還應充分吸收社會資金參與,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在建立組織管理體制方面,市政府要負責統籌和綜合協調工作,制定培訓規劃和培訓政策,縣一級要負責制定具體培訓計劃,確定培訓機構并監督落實,鄉鎮和村要組織農民積極參與培訓,把培訓項目落實到農民身上;在建立監督和評價機制方面,要督促政府有關部門切實重視新型農民培育工作,保障培訓資金能夠合理、安全使用,保證新型農民培育工作有效果而不流于形式;在建立市場引導機制方面,還要善于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新型農民培育,實現政府和市場力量的優勢互補。
強化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集中對農村開展一次面上的排查清理,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對各類垃圾進行清理清運,落實環境衛生責任制,推動農村環衛管理進入規范化、保潔化。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面,在全市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行政村全覆蓋基礎上,要加快推進垃圾源頭分類、有機減量、資源利用,強化試點工作,加強指導服務,積極探索、總結和推廣成功經驗;在農村水環境整治方面,要鞏固“五水共治”成果,落實河長責任制,開展鎮域水環境整治和農村河道生態治理,深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力實施“治水強基”工程和農村飲用水提升工程;在村莊綠化彩化方面,要大力推進森林村莊創建和主要河道綠化美化工作,著力提高交通主干線兩側的綠化彩化水平,大幅增加村莊綠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實現常態化、制度化運行。
實施農村安居宜居美居行動。在“拆、改、建、保、聯”上下功夫。“拆”,就是大力開展拆危房、拆舊房、拆違建房,拆去農村破舊落后,拆出農村建設空間;“改”,就是大力開展房屋的外立面改造,對屋頂、門窗、圍墻等重點部位進行美化改造;“建”,就是破解農民建房困難,下放宅基地審批,大力引導農戶整村拆建或連片聯戶改建翻建;“保”,就是保護利用歷史文化村落,保留傳統建筑;“聯”,就是加快推進交通道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改造提升農村路網、電網、水網、信息網等。
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培育一批美麗鄉村風景線、示范鄉鎮、精品村,展現美麗鄉村、富裕農民、現代農業、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巧借山水、田園、產業、村落特色優勢,推動村莊整治建設成果串點成線,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注重一村美向村村美轉變,總結整鎮整鄉、全域創建、村村秀美的先進典型,培育美麗鄉村示范鎮;開展班子堅強有力、村莊特色鮮明、經濟強村富民的精品村創建,培育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創建美麗精品村。
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抓農村經濟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加強農民的文化科學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重點抓好“綠色證書”和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法治建設,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加大綜合治理的力度。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形成以鄉鎮宣傳站、村文化活動室為基礎的農村文化網絡,建設好村民文明學校、農民夜校、圖書室、閱報欄等各種思想文化陣地,繼續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以集體所有、耕地紅線不突破為底線,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量化折股,堅持“權隨人走”的改革方向和“權能完整”的市場需求;不斷深化改革舉措,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激發合作社創新發展,完善產權交易系統建設,推出改革配套扶持政策,并探索建立股份退出機制;堅持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改革深化的文章,通過創新和完善經營治理機制,探索項目化持股、企業化經營方式,多措并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創造更多可分配收益,讓農民真正得到更多的實惠。
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構筑電子商務平臺,成立電子商務協會,出臺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強化倉儲物流支撐,形成實體店與電商有機結合,使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產生疊加效應,有利于促消費、擴內需,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提案主辦單位:寧波市農村工作辦公室
提案答復:
結合提案提出的意見建議,將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啟動實施美麗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啟動培育美麗鄉村風景線15條,把一個個“盆景”打造成一道道“風景”。堅持全域整治建設,統籌村莊、道路、河道、農業生產設施等區塊建設,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類、水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發展、森林村莊創建等項目有機結合,啟動培育美麗鄉村示范鄉鎮15個。按照班子堅強有力、村莊特色鮮明、強村富民成效顯著要求,積極開展歷史文化型、山水資源型、人口集中型精品村培育,2016年啟動培育30個。
全域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探索建立農村環境保潔縣(市、區)負總責,鎮(鄉、街道)和村抓落實的“網格化”工作機制。明確責任邊界,消除“三不管”現象。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爭取市、縣兩級財政將農村環境保潔經費列入年度預算,逐步提高標準。強化農村環境整治績效評價,把監督檢查貫穿于農村環境整治全過程,逐步建立城鄉一體、標準一致的環境保潔機制。
加強農民住房改造建設。實施“浙東民居”改造工程,改善提升重視規劃保留村農民住房形象,首先對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縣域主干道沿線建筑物進行外立面改造。繼續推進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大力破解農民建房難問題,引導農戶整村拆建、連片改建翻建和疏理式單戶改建。
優化農村生態人居環境。全面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確保實現行政村覆蓋率90%、農戶受益率70%目標。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常態化、規范化。深化完善“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統一收集處理模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實現有機垃圾減量和資源利用。加強農業生產面源污染治理,建設廢棄農業投入品包裝與農膜處理體系,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實現農藥用量、氮肥用量實現逐年減少。深化水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五水共治”,深化河長責任制,打造一批“水清、岸綠、流暢、景美”的生態河道、景觀河道。以美麗森林村莊創建為抓手,因地制宜開展六類片林(進村道路風景林、河道兩旁生態林、村莊公園休閑林、房前屋后果木林、村莊四周護村林、農田小道網格林)建設,加快平原綠化美化彩化。
完善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絡。以完善村莊路網結構為突破口,不斷優化村莊空間和形態。加快供水、供電、通訊、互聯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和提標升級改造。推動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資源要素配置向農村傾斜,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在實現城鄉低保、養老、醫療制度并軌的基礎上,加快制度覆蓋向人群全覆蓋推進,整體提高保障水平。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村文化設施與群眾文化需求同步增長,五年內全市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200個以上。廣泛開展“舉鄉賢、頌鄉賢、學鄉賢”活動,廣泛開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活動,推動好家風、好家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以良好的家風帶動鄉風民風。
引導農民發揮主體作用。在美麗鄉村建設相關項目實施前,深入開展群眾意愿調查,確保實施的項目符合多數村民的意愿;組織村民代表對項目進行討論,確保項目合理可行,做到村里的項目村民議。在項目建設中,要發揮村民群眾聰明才智,將村民有條件、有能力承擔的項目盡量交給村民建設和管理,讓農民群眾在參與中獲得適當的經濟回報,做到村里的項目村民建。強化群眾監督,鼓勵熱心公益的群眾,加強對工程建設的日常監管,做到村里的項目村民管。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宣傳培訓,引導農民群眾不斷轉變生活方式、增強維護環境衛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養成講衛生、愛干凈的良好習慣,做到自己的家園自己愛。
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全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各項目標任務。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打造“互聯網+”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配送等網絡營銷體系,培育一批電子商務特色村鎮,孵化一批網絡營銷優勢企業,帶動農村萬眾創新、全民創業。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不斷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