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振興我省歷史經典產業絲綢業的幾點建議
發布時間:2016-10-27 12:04:23
|
作者: 程煒
絲綢業是我省歷史經典產業。考古學家證明,絲綢在中國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它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瑰寶。
“十三五”時期,重點是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工作。絲綢業的短板主要表現為:一是繭、絲、綢三者沒有形成緊密結合的產業鏈。二是繅絲技術比較落后,工效質量低,成本高,工人勞動強度大,嚴重制約了絲綢業的發展。三是從事絲綢專業技術人才奇缺,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四是我省絲綢業缺乏名企、名牌。
當前,我省絲綢業正處在發展關鍵時期,挑戰與機遇并存,不進則退。省委、省政府提出將絲綢、茶葉、黃酒、中藥等10個歷史經典產業與全省七大萬億產業共同列入我省“十三五”規劃,作為主攻產業來抓。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一契機,真抓實干、一抓到底,大力推進絲綢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讓浙江絲綢之府名副其實。
在省內外建立產量質量有保證、相對穩定的蠶桑基地,實現種桑養蠶基地化、規模化、機械化。現在“東桑西移”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許多絲綢企業家紛紛走出省門,到西部地區,如云南、四川、廣西等地尋找適合種桑養蠶的氣候條件,承包土地種桑養蠶,投資興辦絲廠。我省蠶桑基地是否都要移出去,在有條件的地區是否盡可能保留一部分?如杭州市的淳安縣至今仍保留一部分,質量有保障,又能節約運輸成本。可以作為精準扶貧項目,政府從政策、技術、資金上支持貧困地區把種桑養蠶制絲作為產業扶貧和脫貧項目,補上低收入農民增收致富的短板,增強農民自身發展的能力。
由省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攻關,實現繅絲自動化、智能化。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制約絲綢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建議同“機器換人”項目結合起來,既可為我國絲綢業科技創新補上短板,也可以作為紡織機械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新設備進行推廣。
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提高我省絲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建議把現在設在法國里昂的國際絲綢協會引到杭州落戶。杭州玉皇山腳下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現已擴建裝修一新,地理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借G20杭州峰會,可邀請他們來杭考察商談,這對了解掌握世界絲綢服裝業發展趨勢、提高中國絲綢知名度大有好處。
建立絲綢專業人才培養基地,恢復成立浙江絲綢大學。解決絲綢專業人才奇缺問題,必須走引進和培養并舉道路。在有條件時候可以把省內各大學絲綢、服裝院系劃出來,人力資源集聚起來成立浙江絲綢大學,這對培養引進絲綢專業人才,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增強與各國交往合作,提高我省絲綢知名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營造我省絲綢市場良好購物環境,重視杭州中國絲綢城這一實體大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杭州中國絲綢城從1987年創辦至今,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建議學習參照紹興輕紡城、義烏國際小商品城的模式,把杭州中國絲綢城改制為股份制企業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吸引我省絲綢業名企參股控股,使之成為名品展示營銷場所,推進信息化下營銷新業態,擴大國內外的影響。
絲綢業的企業家對把絲綢業引入歷史經典產業,在“十三五”期間作為重點主攻項目感到興奮,這提升了振興絲綢業的信心,建議注意以下三點:
要以政策為導向,重視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特別是要發揮行業中大型骨干企業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等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政府重點在簡政放權、減輕企業負擔方面對企業做好幫扶工作,使市場和政府兩個輪子同時轉動起來,推進規劃的具體落實。
要重視支持鼓勵絲綢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絲綢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早些年跳出了絲綢只是服裝的面料舊框框,經過了多年辛勤付出,開拓了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取得了豐碩成果。把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子兵法等一批名人書畫圖印制在絲綢上,高貴典雅,成為高檔禮品、收藏品,受到市場的青睞,不僅拓展了絲綢產業領域,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而且傳承了中國文化,體現了浙江韻味、杭州元素。對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和一般紡織企業要區別對待。絲綢文化創意產業體現了科技元素和“工匠精神”,要在政策上鼓勵支持,輿論上加大宣傳推廣,使絲綢文化創意產業不斷開拓新領域,取得新成果。
要積極引導我省絲綢業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對接,拓展國際市場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浙江作為經濟大省,應該主動與之對接。“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的國家也有絲綢業,除印度外,多數規模較小,有的尚處在起始階段。建議省政府有計劃地組織團隊去調研考察,實現產能合作,以絲綢為紐帶帶動其他商品發展。我國每年舉辦的“中國絲綢文化展”,也可以到沿線國家去展出,宣傳絲綢文化,擴大中國影響,建立長期互利共贏合作關系。
“十三五”時期,重點是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工作。絲綢業的短板主要表現為:一是繭、絲、綢三者沒有形成緊密結合的產業鏈。二是繅絲技術比較落后,工效質量低,成本高,工人勞動強度大,嚴重制約了絲綢業的發展。三是從事絲綢專業技術人才奇缺,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四是我省絲綢業缺乏名企、名牌。
當前,我省絲綢業正處在發展關鍵時期,挑戰與機遇并存,不進則退。省委、省政府提出將絲綢、茶葉、黃酒、中藥等10個歷史經典產業與全省七大萬億產業共同列入我省“十三五”規劃,作為主攻產業來抓。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一契機,真抓實干、一抓到底,大力推進絲綢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讓浙江絲綢之府名副其實。
在省內外建立產量質量有保證、相對穩定的蠶桑基地,實現種桑養蠶基地化、規模化、機械化。現在“東桑西移”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許多絲綢企業家紛紛走出省門,到西部地區,如云南、四川、廣西等地尋找適合種桑養蠶的氣候條件,承包土地種桑養蠶,投資興辦絲廠。我省蠶桑基地是否都要移出去,在有條件的地區是否盡可能保留一部分?如杭州市的淳安縣至今仍保留一部分,質量有保障,又能節約運輸成本。可以作為精準扶貧項目,政府從政策、技術、資金上支持貧困地區把種桑養蠶制絲作為產業扶貧和脫貧項目,補上低收入農民增收致富的短板,增強農民自身發展的能力。
由省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攻關,實現繅絲自動化、智能化。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制約絲綢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建議同“機器換人”項目結合起來,既可為我國絲綢業科技創新補上短板,也可以作為紡織機械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新設備進行推廣。
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提高我省絲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建議把現在設在法國里昂的國際絲綢協會引到杭州落戶。杭州玉皇山腳下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現已擴建裝修一新,地理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借G20杭州峰會,可邀請他們來杭考察商談,這對了解掌握世界絲綢服裝業發展趨勢、提高中國絲綢知名度大有好處。
建立絲綢專業人才培養基地,恢復成立浙江絲綢大學。解決絲綢專業人才奇缺問題,必須走引進和培養并舉道路。在有條件時候可以把省內各大學絲綢、服裝院系劃出來,人力資源集聚起來成立浙江絲綢大學,這對培養引進絲綢專業人才,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增強與各國交往合作,提高我省絲綢知名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營造我省絲綢市場良好購物環境,重視杭州中國絲綢城這一實體大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杭州中國絲綢城從1987年創辦至今,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建議學習參照紹興輕紡城、義烏國際小商品城的模式,把杭州中國絲綢城改制為股份制企業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吸引我省絲綢業名企參股控股,使之成為名品展示營銷場所,推進信息化下營銷新業態,擴大國內外的影響。
絲綢業的企業家對把絲綢業引入歷史經典產業,在“十三五”期間作為重點主攻項目感到興奮,這提升了振興絲綢業的信心,建議注意以下三點:
要以政策為導向,重視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特別是要發揮行業中大型骨干企業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等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政府重點在簡政放權、減輕企業負擔方面對企業做好幫扶工作,使市場和政府兩個輪子同時轉動起來,推進規劃的具體落實。
要重視支持鼓勵絲綢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絲綢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早些年跳出了絲綢只是服裝的面料舊框框,經過了多年辛勤付出,開拓了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取得了豐碩成果。把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子兵法等一批名人書畫圖印制在絲綢上,高貴典雅,成為高檔禮品、收藏品,受到市場的青睞,不僅拓展了絲綢產業領域,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而且傳承了中國文化,體現了浙江韻味、杭州元素。對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和一般紡織企業要區別對待。絲綢文化創意產業體現了科技元素和“工匠精神”,要在政策上鼓勵支持,輿論上加大宣傳推廣,使絲綢文化創意產業不斷開拓新領域,取得新成果。
要積極引導我省絲綢業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對接,拓展國際市場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浙江作為經濟大省,應該主動與之對接。“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的國家也有絲綢業,除印度外,多數規模較小,有的尚處在起始階段。建議省政府有計劃地組織團隊去調研考察,實現產能合作,以絲綢為紐帶帶動其他商品發展。我國每年舉辦的“中國絲綢文化展”,也可以到沿線國家去展出,宣傳絲綢文化,擴大中國影響,建立長期互利共贏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