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人民政協報》刊登了《跑出創新之路的“浙”樣風采》一文,就8月23日至24日浙江省政協十一屆二十六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加快協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開展專題協商進行了報道。4位民建界別省政協常委在會上發言,其中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會副主委徐育斐,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會原副主委黃小杭觀點被《人民政協報》刊登。
文中摘錄了徐育斐常委題為《打通制度建設的最后一公里》的建議。建議指出:通過推進龍頭企業上市,推進中小企業優化提升和風險企業市場出清,加快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提升產業平臺承載能力,強化產業大平臺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小微園建設提速提質;加快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加大企業品牌培育力度;加快推進產業轉型提升。加大新興產業招引力度,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提升;加快促進高端要素集聚;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契機,打通制度建設的最后一公里,營造實體經濟發展的最優化環境。
就如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徐育斐常委指出:鼓勵企業采用“研發在外地,應用在本地”的模式建立“飛地型”研發基地,形成“市外研發基地研發—創新資源科技城孵化育成—本地企業放大—企業承接制造”的開放創新鏈和合作網。那在打造創新生態過程中,政府應該做什么?徐育斐常委認為,應該進一步完善人才落戶、子女就學、醫療社保等政策,建立完善“工匠”評選制度,強化校企合作。
黃小杭常委就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如何應對提出建議。他指出:借鑒“浙商”經驗,開啟“浙農”品牌工程,充分用好品種豐富、精耕細作等一系列在全國知名的特色和優勢。積極組織農業品牌“走出去”,參加國際農業展會、經貿投資洽談會,特別要重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國際著名農業企業、商協會合作,引進農產品新技術,開拓國際市場。辦好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展會,打造家門口的國際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