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浙江科普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勾勒出科技文化強省藍圖
發布時間:2021-04-08 14:28:29
|
作者:
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的科普工作來了一個應急“加試”,浙江交出了一份屬于自己的“答卷”。面對突發疫情,浙江通過緊急立法、工作考核、新聞發布、媒體宣傳、緊急辟謠等有效手段,推進科普助力疫情防控,“融貫式”應急科普取得良好效果,被中國科協譽為全國應急科普工作的“樣板間”。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但科普工作從來無法一蹴而就,需要“按部就班”的循序漸進,更需要集思廣益的融會創新。這一次,浙江在全國率先提出2025年建成科學文化氛圍日漸濃厚、科學文化設施全面覆蓋、公民科學素質持續提高和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的科技文化強省,爭取為全國科普事業發展提供“浙江樣板”。記者 翁丹妮 通訊員 郭貝妮 制圖 黃盈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
打造全國科普工作“樣板間”
“十四五”時期,我省科普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圍繞服務“重要窗口”的使命擔當,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構建起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專業化發展、區域化合作的科普事業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數字化科普,形成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生態,打造全國科普工作“樣板間”,建成科技文化強省,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賦能添力。
具體有哪些需要實現?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根據規劃要求,到“十四五”末我省將會實現——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8%以上;各設區市至少擁有1座綜合性科技場館,常住人口百萬以上的縣(市、區)至少擁有1座達標科技館,各類省市級科普教育基地1500家以上;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培養高素質農民超20萬人;對全省老年人群進行400萬以上人次的智能技術應用科普;每年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動不少于7000場次;全省科技(科普)志愿者超過50萬人;打造100支特色科技志愿服務隊……科技創新文化生態逐步形成,科普社會力量動員更加有效,科普社會賦能作用日益凸顯。
科普工作任重道遠
既要有“浙江特色”,又要有“時代特色”
“十四五”規劃任重而道遠,需要貫徹落實《浙江省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行動計劃(2020-2025)》,加強分類指導和精準施策,形成多元主體參與、運行機制有效靈活的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化協同格局。
在科普場館體系建設方面,加快衢州、舟山、麗水等市級科技館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興建科普場館并向公眾開放,形成輻射基層的特色科普場館體系,拓展場館服務功能,強化運行基礎,建立和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認定和管理機制。
在科普活動創新方面,辦好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科普活動,提高活動影響力、覆蓋面和公眾參與度,培育一批高質量科普品牌,提高基層科普活動覆蓋面。
在科普人才會聚方面,動員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媒體、文創機構的科技工作者、媒體從業者和文創人員等投身科普工作,組織各類科普講解競技比武等交流活動,提升一線科普工作者的專業素養。
在科普服務賦能方面,科普工作主動融入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主動回應群眾關切,推動科普助力應對突發事件,服務科技服務創新,服務鄉村振興,體現為民情懷,彰顯社會責任。
在科普合作促進方面,依托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海內外科學家資源,積極開展科普交流合作,深化長三角科普發展戰略合作,推動浙江科普“走出去”“迎進來”,提升浙江科普在全國的顯示度和資源共享力度。
“銀齡跨越”“科教融合”“領雁先行”……
特色專項行動助力“十四五”規劃
為了更好地完成“十四五”規劃,各部門還組織策劃了十大專項行動,這些各具特色的專項行動把科普工作落到了實處。
“科教融合”專項行動通過 “英才計劃”“高??茖W營”等項目的先行先試,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青少年,推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在地市落地。
“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以老年人“數智共享 跨越鴻溝”為基點,通過部門聯動,省市縣三級協同,對全省老年人群進行400萬人次的智能技術應用科普。
科普“四進”農村文化禮堂專項行動則是推動“科普培訓、科普禮包、科普咨詢、科普文藝”等常態化進入農村文化禮堂,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到“十四五”基本實現科普進農村文化禮堂全面覆蓋。
推進“館校結合”專項行動是加強與教育部門合作,將科技館打造成中小學生科技教育實踐基地,建立“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館校結合”新模式,實現雙向互動。
“百千萬”科學家精神傳播專項行動整合優質資源,組織百名院士、千名科學家和萬名科技工作者,深入全省機關、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及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家園),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
“領雁先行”科普專項行動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持續推出“院士大講堂”“數字經濟巡講”“科學家精神宣講”等系列活動,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專業化水平和科學素養。
“潮起錢塘 智惠浙江”科技志愿服務專項行動則是建立科技志愿服務隊伍,推動科技志愿服務融入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爭取“十四五”末全省科技(科普)志愿者超過50萬人。
“四個一”數字科普專項行動是建設一個數字化科普資源中心;形成一個數字化全媒體科學傳播體系;制作一批數字化科普資源;打造一支具備數字化素質的科普隊伍。
浙江科技文化研究專項行動開展“科技文化建設”專項課題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研究報告,建設獨具特色的浙江科技文化,豐富全國科技文化體系內涵。
學會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出臺全面加強新時代學會科普工作的指導意見,從機制優化、平臺搭建、隊伍建設、資源共享、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推動學會科普工作在“十四五”期間提檔升級。
專家眼中的“十四五”
隗斌賢
省社會主義學院一級巡視員
“現階段浙江科普已經進入了科技文化強省建設的新階段,科普要抓住這個機遇,跳出傳統的科技文化,面向創新文化。未來的科普工作一定要著力破解目前的一些難題,比如人才和設獎,要打造有浙江味道的科普品牌。此外,浙江科普要放眼全國,加大交流和合作。”
姚獻平
省特級專家
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
“去年,在省科協的主辦下,我進行了一場‘科技成果科普發布’,通過這場活動,更多人了解了我的研究內容,吸引了更多人來關注和投身化工行業,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科普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要讓更多科技工作者來做科普。”
應向偉
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原黨委書記
“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全面部署我省數字化改革工作,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對科普的數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科普工作要將數字化貫穿工作始終。”
張立
浙江大學哲學系副主任
“8年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8所高校就設置了科普專業,但是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穩定的師資、統一的課程體系,培養科普專業人才任重而道遠,而且對于教師而言,科普這項工作在學校業績的認證非常重要,浙大也在探索這方面的突破。”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但科普工作從來無法一蹴而就,需要“按部就班”的循序漸進,更需要集思廣益的融會創新。這一次,浙江在全國率先提出2025年建成科學文化氛圍日漸濃厚、科學文化設施全面覆蓋、公民科學素質持續提高和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的科技文化強省,爭取為全國科普事業發展提供“浙江樣板”。記者 翁丹妮 通訊員 郭貝妮 制圖 黃盈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
打造全國科普工作“樣板間”
“十四五”時期,我省科普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圍繞服務“重要窗口”的使命擔當,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構建起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專業化發展、區域化合作的科普事業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數字化科普,形成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生態,打造全國科普工作“樣板間”,建成科技文化強省,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賦能添力。
具體有哪些需要實現?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根據規劃要求,到“十四五”末我省將會實現——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8%以上;各設區市至少擁有1座綜合性科技場館,常住人口百萬以上的縣(市、區)至少擁有1座達標科技館,各類省市級科普教育基地1500家以上;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培養高素質農民超20萬人;對全省老年人群進行400萬以上人次的智能技術應用科普;每年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動不少于7000場次;全省科技(科普)志愿者超過50萬人;打造100支特色科技志愿服務隊……科技創新文化生態逐步形成,科普社會力量動員更加有效,科普社會賦能作用日益凸顯。
科普工作任重道遠
既要有“浙江特色”,又要有“時代特色”
“十四五”規劃任重而道遠,需要貫徹落實《浙江省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行動計劃(2020-2025)》,加強分類指導和精準施策,形成多元主體參與、運行機制有效靈活的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化協同格局。
在科普場館體系建設方面,加快衢州、舟山、麗水等市級科技館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興建科普場館并向公眾開放,形成輻射基層的特色科普場館體系,拓展場館服務功能,強化運行基礎,建立和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認定和管理機制。
在科普活動創新方面,辦好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科普活動,提高活動影響力、覆蓋面和公眾參與度,培育一批高質量科普品牌,提高基層科普活動覆蓋面。
在科普人才會聚方面,動員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媒體、文創機構的科技工作者、媒體從業者和文創人員等投身科普工作,組織各類科普講解競技比武等交流活動,提升一線科普工作者的專業素養。
在科普服務賦能方面,科普工作主動融入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主動回應群眾關切,推動科普助力應對突發事件,服務科技服務創新,服務鄉村振興,體現為民情懷,彰顯社會責任。
在科普合作促進方面,依托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海內外科學家資源,積極開展科普交流合作,深化長三角科普發展戰略合作,推動浙江科普“走出去”“迎進來”,提升浙江科普在全國的顯示度和資源共享力度。
“銀齡跨越”“科教融合”“領雁先行”……
特色專項行動助力“十四五”規劃
為了更好地完成“十四五”規劃,各部門還組織策劃了十大專項行動,這些各具特色的專項行動把科普工作落到了實處。
“科教融合”專項行動通過 “英才計劃”“高??茖W營”等項目的先行先試,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青少年,推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在地市落地。
“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以老年人“數智共享 跨越鴻溝”為基點,通過部門聯動,省市縣三級協同,對全省老年人群進行400萬人次的智能技術應用科普。
科普“四進”農村文化禮堂專項行動則是推動“科普培訓、科普禮包、科普咨詢、科普文藝”等常態化進入農村文化禮堂,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到“十四五”基本實現科普進農村文化禮堂全面覆蓋。
推進“館校結合”專項行動是加強與教育部門合作,將科技館打造成中小學生科技教育實踐基地,建立“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館校結合”新模式,實現雙向互動。
“百千萬”科學家精神傳播專項行動整合優質資源,組織百名院士、千名科學家和萬名科技工作者,深入全省機關、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及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家園),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
“領雁先行”科普專項行動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持續推出“院士大講堂”“數字經濟巡講”“科學家精神宣講”等系列活動,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專業化水平和科學素養。
“潮起錢塘 智惠浙江”科技志愿服務專項行動則是建立科技志愿服務隊伍,推動科技志愿服務融入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爭取“十四五”末全省科技(科普)志愿者超過50萬人。
“四個一”數字科普專項行動是建設一個數字化科普資源中心;形成一個數字化全媒體科學傳播體系;制作一批數字化科普資源;打造一支具備數字化素質的科普隊伍。
浙江科技文化研究專項行動開展“科技文化建設”專項課題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研究報告,建設獨具特色的浙江科技文化,豐富全國科技文化體系內涵。
學會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出臺全面加強新時代學會科普工作的指導意見,從機制優化、平臺搭建、隊伍建設、資源共享、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推動學會科普工作在“十四五”期間提檔升級。
專家眼中的“十四五”
隗斌賢
省社會主義學院一級巡視員
“現階段浙江科普已經進入了科技文化強省建設的新階段,科普要抓住這個機遇,跳出傳統的科技文化,面向創新文化。未來的科普工作一定要著力破解目前的一些難題,比如人才和設獎,要打造有浙江味道的科普品牌。此外,浙江科普要放眼全國,加大交流和合作。”
姚獻平
省特級專家
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
“去年,在省科協的主辦下,我進行了一場‘科技成果科普發布’,通過這場活動,更多人了解了我的研究內容,吸引了更多人來關注和投身化工行業,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科普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要讓更多科技工作者來做科普。”
應向偉
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原黨委書記
“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全面部署我省數字化改革工作,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對科普的數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科普工作要將數字化貫穿工作始終。”
張立
浙江大學哲學系副主任
“8年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8所高校就設置了科普專業,但是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穩定的師資、統一的課程體系,培養科普專業人才任重而道遠,而且對于教師而言,科普這項工作在學校業績的認證非常重要,浙大也在探索這方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