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政策引導,開辟實體經濟融資新渠道
———訪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
發布時間:2015-01-13 15:26:23
|
作者: 本報記者 崔呂萍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一直關注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去年10月25日本報舉辦的“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建言獻策懇談會”上,宋海明確提出,“中央對小微企業先后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受限于各種因素,小微企業融資難與貴問題仍然存在。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多管齊下’。”歲末年初,在展望新一年里我國普惠金融發展路徑時,宋海再次向本報記者闡述了他的觀點與思路。
財經周刊: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里,黨和政府一直在推動普惠金融,多次提出金融機構不能“嫌貧愛富”、“取大舍小”,要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輸氧供血”。結合這一背景,您能否談談我國發展普惠金融在去年取得的突破和成績?
宋海:普惠金融的實質就是要讓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一直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我從四個方面來談這個話題。
首先,在改進和創新金融服務、加大銀行信貸支持方面,銀監會提出“兩個不低于”的目標,即“對于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成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辦公室,制定《小企業授信工作指導意見》,強化小微金融“六項機制”建設,對小微企業貸款實行差別化監管政策等。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小微企業貸款數量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數量都在不斷增加。
其次,在完善金融企業組織結構、鼓勵發展小型金融機構方面,支持中小商業銀行在金融服務相對薄弱的縣域、大的集鎮設立分支機構,推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機構覆蓋率。
第三,在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中小企業債券融資方面,積極支持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上市,探索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以及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
另外,在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金融服務配套體系建設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數量、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融資擔保能力有所提高,設立征信服務平臺,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進行政管理,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建立了銀、政、企溝通合作平臺等,為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財經周刊:在您看來,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時,還存在哪些問題?
宋海:當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談到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時的問題,我認為,首先,必須厘清實體經濟資金不足的原因,并且對癥下藥。談到原因,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找:一是資金供給不足;二是資金需求過旺;三是資金供給需求的銜接者,也就是金融機構做得還不夠。
如果是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則央行應該通過調整宏觀貨幣政策,比如通過降息、降準等措施來解決;如果是資金需求過旺的問題,則應該采取抑制措施,比如抑制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等的資金需求;如果是金融機構的問題,就應該采取措施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鼓勵其對信貸資產結構進行改革和調整,使其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其次,要進一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構建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平臺。
另外,我認為還應加強政策引導,開辟實體經濟融資的新渠道。這一話題上,我想談四個方面。一是適度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支持成立民營中小金融機構。二是支持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三是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融資相適應的征信體系和風險評估機制,提升小微企業融資能力。四是鼓勵和引導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入,支持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把有限的額度轉向國家扶持的小微企業貸款市場,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效率和水平。
財經周刊:您如何評價在過去一年里以互聯網金融業為代表的金融創新給實體經濟融資帶來的機會?
宋海:在過去一年里,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年來我國傳統銀行始終沒能解決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我國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小微企業對市場的把握能力和適應能力差,經營風險大,信息透明度低,財務管理薄弱,合格抵押品不足,資金需求期限短、金額小、頻率高,金融機構管理成本高、難度大。我們常說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但這正是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法則,也是商業銀行經營的法則,小微企業的高風險往往通過高利率來覆蓋。如果利率低于市場水平,商業銀行不劃算,沒有動力,小微企業肯定會融資難;如果按相應風險的市場利率水平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又肯定會出現融資貴。這個問題,必須通過推動金融創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來解決。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等特點,可以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幫助小微企業破解融資困境。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貸已經累計為超過70萬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700億元,不良率小于1%。未來,我們要從加大互聯網金融技術和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設置互聯網金融企業從業門檻、構建多層次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協調機制、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入手,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財經周刊: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里,黨和政府一直在推動普惠金融,多次提出金融機構不能“嫌貧愛富”、“取大舍小”,要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輸氧供血”。結合這一背景,您能否談談我國發展普惠金融在去年取得的突破和成績?
宋海:普惠金融的實質就是要讓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一直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我從四個方面來談這個話題。
首先,在改進和創新金融服務、加大銀行信貸支持方面,銀監會提出“兩個不低于”的目標,即“對于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成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辦公室,制定《小企業授信工作指導意見》,強化小微金融“六項機制”建設,對小微企業貸款實行差別化監管政策等。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小微企業貸款數量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數量都在不斷增加。
其次,在完善金融企業組織結構、鼓勵發展小型金融機構方面,支持中小商業銀行在金融服務相對薄弱的縣域、大的集鎮設立分支機構,推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機構覆蓋率。
第三,在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中小企業債券融資方面,積極支持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上市,探索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以及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
另外,在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金融服務配套體系建設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數量、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融資擔保能力有所提高,設立征信服務平臺,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進行政管理,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建立了銀、政、企溝通合作平臺等,為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財經周刊:在您看來,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時,還存在哪些問題?
宋海:當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談到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時的問題,我認為,首先,必須厘清實體經濟資金不足的原因,并且對癥下藥。談到原因,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找:一是資金供給不足;二是資金需求過旺;三是資金供給需求的銜接者,也就是金融機構做得還不夠。
如果是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則央行應該通過調整宏觀貨幣政策,比如通過降息、降準等措施來解決;如果是資金需求過旺的問題,則應該采取抑制措施,比如抑制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等的資金需求;如果是金融機構的問題,就應該采取措施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鼓勵其對信貸資產結構進行改革和調整,使其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其次,要進一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構建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平臺。
另外,我認為還應加強政策引導,開辟實體經濟融資的新渠道。這一話題上,我想談四個方面。一是適度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支持成立民營中小金融機構。二是支持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三是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融資相適應的征信體系和風險評估機制,提升小微企業融資能力。四是鼓勵和引導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入,支持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把有限的額度轉向國家扶持的小微企業貸款市場,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效率和水平。
財經周刊:您如何評價在過去一年里以互聯網金融業為代表的金融創新給實體經濟融資帶來的機會?
宋海:在過去一年里,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年來我國傳統銀行始終沒能解決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我國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小微企業對市場的把握能力和適應能力差,經營風險大,信息透明度低,財務管理薄弱,合格抵押品不足,資金需求期限短、金額小、頻率高,金融機構管理成本高、難度大。我們常說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但這正是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法則,也是商業銀行經營的法則,小微企業的高風險往往通過高利率來覆蓋。如果利率低于市場水平,商業銀行不劃算,沒有動力,小微企業肯定會融資難;如果按相應風險的市場利率水平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又肯定會出現融資貴。這個問題,必須通過推動金融創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來解決。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等特點,可以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幫助小微企業破解融資困境。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貸已經累計為超過70萬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700億元,不良率小于1%。未來,我們要從加大互聯網金融技術和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設置互聯網金融企業從業門檻、構建多層次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協調機制、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入手,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