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的GDP增速為1990年以來新低,國家統計局局長表示——
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平穩運行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經初步核算,2014年我國全年GDP首破60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針對媒體集中聚焦“GDP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來的新低”,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強調,7.4%的增速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對應著8000億美元的增量,這個數不小。7.4%是在合理的區間,完成了全年經濟增長的目標”。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總體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改善——馬建堂總結2014年國民經濟運行在新常態下實現了穩中有進、進中提質,他坦言“成績得來不易”。
數據顯示,繼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后,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總量的占比2014年進一步提高到48.2%,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我國經濟正加快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馬建堂說。
就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底線。2014年末,我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6萬人,其中城鎮凈增就業1070萬人,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經濟增速放緩,就業不降反升,簡政放權等改革紅利的釋放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服務業等吸納就業渠道的變化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新變化。
“中國經濟質量在提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勞動生產率達到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單位GDP的能耗下降4.8%,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興產業成長較快,而能耗較多的重化工業在減速。
▲▲投資增速回落符合客觀規律
此外,在“三駕馬車”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在2014年均呈現總體放緩的態勢。
據統計,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39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0%,實際增長10.9%;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200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5.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1%,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
在解析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下滑放緩的原因時,馬建堂表示,首先是制造業領域生產能力過剩,制造業領域的投資或者是制造業投資占中國總投資的比重在30%多,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就是要控制簡單重復投資。第二是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據統計,2014年房地產投資增長1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回落明顯。
“投資增速回落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馬建堂強調,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不可能需求不換擋。在經濟結構優化的同時投資結構也在優化。信息服務業投資增長得快,電商投資增長得快,投資結構在優化,投資質量在提高。
根據統計,2014年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同比增長49.7%。其中,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4400億元,增長56.2%。足見新興產業業態增長蓬勃。
▲▲居民收入三度跑贏GDP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通過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這也是我國居民收入增速連續第三年快于GDP增速。同時,2014年CPI同比上漲2.0%,創出自2009年CPI負增長以來新低。居民收入增速既跑贏了GDP增速,也跑贏了物價漲幅。
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757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4%。
▲▲今年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2015年中國經濟仍然會保持平穩較快中高速的增長。”在預測今年中國經濟走勢時,馬建堂強調,從國內看,三期疊加的影響、各種矛盾交織依然存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比較大,要有憂患意識。但中國有堅實的基礎,不竭的動力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不斷創新,預計2015年經濟仍然會保持平穩較快中高速的增長。至于今年經濟增長的具體目標,他表示,今年的全國兩會將會給出答案。
“要看到2015年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或者說中高速發展,還是有很多有利條件的。”馬建堂也指出,新“四化”的相互推進是中國經濟2015年平穩發展的堅實基礎,“這是基本面,是經濟運行的核心。”
盡管對于具體增速數值不可預測,但業內普遍共識是,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2015年關鍵是既要保證經濟增長的基本穩定,同時在結構調整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鏈接
國家統計局不認同中國GDP超美國說法
本報訊(記者王慧峰)2014年中國GDP首超60萬億元,有機構預計“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對此,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0日明確給予否認,表示“對于這個說法,國家統計局是不認同的”。
2014年初,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比較項目發布數據稱,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11年,中國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經濟的近九成。參考2011年到2014年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速,有機構預計,在2014年中國經濟的體量將超過美國。
馬建堂解釋說,購買力平價,簡單地說,就是一籃子裝了很多服務和商品,購買這一籃子的不同的貨幣是等價值的。如果購買這同一籃子的商品和貨品花了100美元、600人民幣、1萬日元,這三種等值的貨幣比例就是購買力平價。“但一個籃子里的復合商品并不總是完全一樣的,我們的消費籃子里裝的食品主要是饅頭和大米,歐洲的朋友可能裝的更多的是面包。”馬建堂表示,購買力平價研究本身盡管非常有價值,但是方法上是具有探索和研究性質的,“在應用這個結果的時候要慎重”。
此外,馬建堂認為,這一輪的購買力平價可能對中國的物價水平有所低估,從而導致中國GDP總量被高估,“所以我們不認可這個數據”。馬建堂強調,一方面要看到中國在發展,經濟總量在增加,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人均水平還是比較低,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還是需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一心一意謀科學的發展,一心一意謀包容的發展,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