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主建國而奮斗!”這是民建成立時提出的奮斗目標,也是民建之所以稱為“民主建國會”的來源之一。
“為民主建國而奮斗!”是民建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行動口號,更是早期民建會員滿腔熱情,全身心地,甚至不惜流血犧牲,踐行不止的斗爭史績。
從“只爭民主,不奪政權”到團結奮斗,“民主建國”民建成立之初,在民建會刊《平民》發刊詞(1946年1月12日)中宣告:“民主建國會是一個主張民主建國的團體。”但是在詮釋“民主建國”的本意時,卻說:“民主建國會并不是一個‘黨同伐異’的政黨,它對于一切為民主建國而努力的黨派及個人,都愿保持極度的‘友善’……我們只以實現民主為目的,并不以爭奪政權為目的。”“我們愿以純潔的平民的協力,不右傾,不左袒,替中國建立起一個政治上和平奮斗的典型。”
然而,民建這種“極度友善”和“純潔的平民的協力”,以及“不右傾,不左袒”的中間派立場,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并不領情,相反以其軟弱可欺而加緊鎮壓。
就在民建發表此善意前后,一系列的迫害,加在了新誕生的民建組織和會員頭上。重慶較場口事件、“滄白堂”事件、南京下關暴行、黃炎培住宅被非法搜查等等,接踵而來。民建領導人章乃器、施復亮、包達三,以及郭沫若、馬寅初等民主人士,均遭國民黨特務、暴徒圍毆致傷。
一樁樁、一件件殘酷的事實,深刻地從反面教育了民建和民建會員。中間派道路,中立的立場,是走不通的。只有組織起來,團結奮斗,才能達到民主建國的宏愿。1946年11月10日,《民建上海分會成立宣言》中,充分表達了這一政治意愿。《宣言》說:“中間派決不是中立派,在民主與反民主之間決不能中立;中間派也不是調和派,在是與非之間也無法調和。”從此,民建自覺摒棄“中立”、“調和”立場,丟掉“友善”、“協力”的幻想,更加堅定地投入為民主建國而奮斗的革命中去。
1947年10月,國民黨反動政府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為保存力量,各民主黨派不得不轉變斗爭方式,由公開的斗爭轉入秘密的地下斗爭。為躲避敵特的視線,民建會員分成十余個地下小組,分散活動。民建總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常務理事會,決定授權黃炎培、胡厥文、盛丕華處理總會一切會務。并指定15名臨時干事和3名常務干事。
殘酷的迫害和無恥的誣陷,沒有嚇倒民建和各民主黨派的有識之士,相反激勵他們更加堅定地站穩革命立場,為建立和平、民主、獨立、富強的新中國而斗爭。當時民建主要領導人黃炎培說:“今后只有一件大事,我們應該依靠中共,并與中共取得聯系。”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著名的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民建立即表示響應,并在上海秘密舉行理監事會議,通過相應決議。這是民建前進道路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民建明確造擇了跟著中國共產黨走,接受由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立場。
堅決將革命進行到底 誓為解放大城市出力
1948年至1949年初,歷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勝利在望。1月22日,已經到達東北解放區的53位民主人士(其中包括民建人士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發表對時局的意見。指出:“革命必須貫徹到底,革命與反革命之間絕無妥協與調和之可能。”宣告:“在人民解放戰爭進行中,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共策進行,以期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全體人民解放軍發布進軍命令。同月23日,民建與其他民主黨派一起發表《各民主黨派為擁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進軍命令發表聯合聲明》,鄭重宣告:“在一切解放區,全體人民必須加緊生產,服從命令,動員支前;在解放軍作戰之界域,及將進攻之區域,所有各民主黨派及各界人民,必須努力動員,迎接解放大軍,協助殺敵,并保護一切重要物資免受破壞。” 上海,是我國民族資本最集中的城市,在上海即將解放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主席邀集民建主要領導人黃炎培、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盛丕華、俞寰澄、包達三、張?伯、吳羹梅、胡子嬰、楊美真等餐敘,囑勉為解放上海貢獻力量。黃炎培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號召上海人民起來,“作局部和平運動”。
5月25日,上海解放,民建發表《歡迎解放軍宣言》。《宣言》指出:“本會自成立以來,即以完成民主革命與建設民主的中國為目標,團結并領導工商業者及各階層人民,致力革命。”“當此慶祝上海解放的今天,本會特再申述擁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領導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愿意繼續與中國共產黨及其它各民主組織的精誠合作,以完成全中國的解放,并對解放上海的人民解放軍致予崇高的敬禮。”
英勇奮斗三烈士 光榮獻身黎明前
就在“天快亮了”(這是黃炎培在革命勝利前夕寫的詩題)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眼看覆亡在即,以百倍的瘋狂,殘酷迫害革命人士。民建三烈士--黃競武、姜化民、鄭太樸,就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英勇獻身的。這三位光榮犧牲的民建人士,在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認他們為革命烈士。
黃競武,又名敬武,江蘇川沙人,系黃炎培次子。1903年生,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1948年5月18日凌晨被害,年僅46歲。后來靈柩安葬在川沙烈士公墓。
姜化民,字云衢,江蘇沭陽人。1902年出生,上海大夏大學文學士。1949年5月20日 與 其他6名革命青年一起在閘北宋公園慘遭槍殺,壯烈犧牲。 鄭太樸,又名松堂,上海人。1901年生。1949年初,他接受中共邀請,決定去解放區。由于平素生活艱苦,健康較差,臨行時已感到身體不適,但他意志堅決,毅然登輪離滬。不幸船到港埠,猝然暈倒,當場亡故。靈柩運回后,安葬于杭州西湖彌陀山麓(今在浙江省政府大院內)。
參加新政協,共商民主建國大計
任職人民政府,樂于為人民做事
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民建推舉黃炎培、章乃器、胡厥文、施復亮、胡子嬰為代表參加籌備會議。(另一位民建人士李燭塵,以產業界代表參加會議。)黃炎培被選為常務委員,并被推為第四組的副組長(組長為董必武),負責草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 政 治 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民建參加會議的代表12人:黃炎培、章乃器、胡厥文、施復亮、胡子嬰、孫起孟、陳巳生、章元善、盛康年、冷?、楊衛玉、沈子槎。候補代表2名:陳維稷、莫藝昌。
在中央人民政府中,民建領導人黃炎培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還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民建的主要成員中,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部長、副部長等職務者,共有25人。
隨后,在全國各大區、各省市建立的人民政權中,民建人士擔任了各級政府的重要領導職務。如華東軍政委員會(行政委員會)中,民建人士盛石華、胡厥文、包達三等9人,擔任委員。包達三還在1951年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唐巽澤為林業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