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電視廣播建設中的問題和建議
發布時間:2004-07-08 20:33:29
|
作者: 市政協委員 徐土松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機普及率越來越高,電視節目也十分豐富.短短的20多年,杭州市電視節目從70年代初期的無線的2?3套節目增加到目前有線電視的近30套,用戶總數已經達到147.6萬戶,有75.5%的家庭安裝了有線電視。100多套的數字電視也在試播中,清晰節目電視網絡建設正在籌備之中,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我市的廣播電視事業得到空前發展。但是農村的廣播電視發展和節目的安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部分村電視不如以前清楚。我市仍有480個相對較偏遠經濟落后的行政村沒有被有線電視網絡覆蓋,這些村只能依靠電視天線收看1?2個模糊節目,更不要說地方新聞、80年代因為沒有有線電視網絡,所以各縣市和鄉鎮對差轉站很重視,那時看到的節目反而清楚。
2.視聽費城鄉差距很大。縣城一般每年120元,而收入偏低的農村卻要更高,最高的每年180元。 3.廣播成了擺設。收聽廣播可以不耽誤手中干活,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和農民生活生產相關的農村政策和科技、市場的信息,天氣預報等信息主要來自有線廣播,深受農民的喜愛,自從有線電視普及后,有線廣播改為調頻廣播,喇叭雖然安裝了,但聲音卻聽不到了,喇叭成了擺設。
4.能知天下事,就是不知身邊事、70?90年代鄉有廣電站,村有廣播站,鄉鎮和村委會通過電視、廣播講話,傳達上級精神、地方政策.鄉規民約、科技講座等等,實實在在地能讓老百姓了解身邊的事。90年代為了控制輿論工具,防止被反社會主義勢力所利用,禁止鄉廣電站和村廣播站自辦節目。因此農村信息傳播問題開始走上了漫長、艱難道路。對此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南京市為什么就可以繼續在鄉鎮開辦自播節目(其他地方未作調查,但肯定也有)?難道杭州市鄉鎮一級地方黨委素質不及南京?二是互聯網上的內容和廣播相比更加開放,傳播速度更快,那么是否也要采取收權禁用的辦法。 為此建議:1.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99)號《關于加快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的落實情況進行督查:文件中明確指出:“確有困難,沒有條件實現的辦法加以解決。”實施完成該項工程投資需要2000多萬元,通過各級政府補助、廣電和村民共同籌集解決,確保杭州市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前每個盲點能收看2?3套電視節目。2.城鄉應該統一收費標準,對49100扶貧鄉,村還應該降低收費標準。3.真正實現村村通廣播。在有線網絡的基礎上要實現村村通廣播投入不多,很多的村在安裝有線電視時已經安裝廣播。廣播事業雖然無利可圖,但對加強農村輿論陣地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廣電部門的職責。4.恢復村級廣播,鄉級電視的自辦節目,但要建立嚴格的管理規章。其主要內容是(1)宣傳內容要限于宣傳地方政策、政府統籌工作和科技知識。(2)稿件要建立簽發程序,村支書和鄉鎮黨委書記是第一負責人。(3)插播時間由各縣(市)統一安排時間段,緊急情況需要插播必須經上級廣電部門申請同意后方可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