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利益無小事出有
發布時間:2004-07-08 20:33:29
|
作者: 毛偉志
事到今天,轉變工作作風,切實服務市民,已不完全是過去“笑臉相迎,笑臉相送”這樣簡單粗放的形式。市民更多的是考量效率、公平和成本。
自從衛生系統開放醫院藥方可以到有關藥店配藥后,出現了新的情況:原來醫院為方便病人而開發的電子處方舉措,反而成為眾多要求去藥店配藥病人投訴醫院、醫生的重要內容。原來的好事,為什么成為不少病人不歡迎的事?原因很簡單,社會上講的“看病難”的實質是“看病貴”,對絕大多數病人來講,“看病貴”主要是配藥貴,其中主要是醫院配藥貴。
杭州大量平價藥店的出現,而且公然在藥價上,在服務上、在方便病人上向醫院提出挑戰,這是市場經濟打破壟斷的必然規律。我認為醫院有再多困難、再多理由,也只能是醫院去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而不能叫市場經濟規律來適應醫院。想當初,我們有的政府部門缺乏這種市場經濟的敏銳性,仍然抱著150米內不準設第二家藥店的舊觀念。這實際上是無視市民要求通過競爭來解決買藥貴的要求。結果這個政府部門在這個問題上作風建設被廣大市民所不認可。當然現在大大改進了,也得到市民的肯定。
現在有些醫院、有些醫生卻重蹈覆轍,仍然想通過電子處方來制止病人外配藥物,這實際上也是無視市民要求解決買藥貴的要求。我想這樣的舉動和現在倡導的“群眾利益無小事”是相悖的。
我接到不少我聯系的群眾,特別是年老群眾的反映,他們反映有些醫院的醫生在看病后直接將處方輸入電腦,結果和病人為要一紙處方而引起口角。有的群眾還說,如果事先告知某些醫生說要到藥店配藥,他們態度還很難看。為了證實群眾的反映,我在去年11月份去市某醫院看病配藥,結果和群眾反映的情況差不多。剛才我們衛生局的領導在自評報告上承諾說:“凡在市級及以下醫療機構就診病人,提出到藥店外配藥物的,各相關醫院必須無條件提供處方”實際情況是有不少病人希望外出配藥,但有時病人忘了提出,或者不知道提出要處方,我們的醫生如果主動詢問一下不是更好嗎?這“問”與“不問”恰恰也是工作作風轉變的試金石。
群眾要處方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醫院配藥貴,希望到質同價低的平價藥店買。比如舉個例子,治高血壓的“絡活喜”,醫院每盒7粒47.5元,平價藥店是38.7元,如果加上自負因素,每盒差價近9元,每天常用量一粒,每月單這項就多支出40元。這對有高血壓病的低工資收入者或退休職工無疑是一個負擔。我建議醫院規范的做法是在處方輸入電腦之前,征求一下病人的意見。我們認為病人有要求拿處方外出配藥的權利。
我也聽到有些群眾反映,某些處方,特別是中藥處方,字跡潦草,有些藥名用代名詞,如“防風”用的是文學上的歇后語,如“高墻”之類,病人看不懂,藥店看不懂,使病人無法按處方配藥,還經常走冤枉路。這種刁難病人、刁難藥店的做法是醫生的職業道德問題,是很不可取的。我們希望市衛生系統,醫院、醫生在行風建設活動中加以重視,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