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發展職業教育,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發布時間:2004-07-08 20:24:39
|
作者: 杭州市委會
杭州要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使之成為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上的一個有效節點、全國特色產業的基地之一、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的中心區塊。這不僅需要良好的投資硬環境,也需要有相應的人才保障。當前我市高、中級應用型人才非常缺乏。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制造業在崗職工21.82萬人,初級工占34.3%,中級工占22.8%,高級工以上占6.1%。以技術工需求較多的機電行業為例,全市共有技術工人1.5萬人,而其中高級工以上的只有1800余人,僅占總數的12%。象數控機床操作、焊接、模具制造等專業缺口較大。人才市場上高級應用型人才供應奇缺,10萬元年薪難請一名高級技工。據有關權威部門測算,今后若干年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每年將增長25%以上。高、中級應用型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影響投資環境、制約我市制造業提升發展的瓶頸之一。
深入分析我市高、中級應用型人才短缺的原因,除了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需求旺盛外,從人才培養供給方面看,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問題:
一是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供給資源不足。首先是供給總量不足。截止2002年底,市屬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僅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建成,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和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尚在籌建中,2003年在校生7千余人,只占全市高等教育總在校生人數的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中職學校雖有79所,在校生10萬余人,但只能向市場提供初級工人,無法滿足企業對高中級技術工人的需求。其次是職業教育質量不高。一方面職教院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準。我市高職院校大都是從成人高校改制過來,在教學上延續著專科的翻版,甚至是本科的濃縮,側重從自身的辦學能力設置專業,沒有完全從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來考慮。中職學校關注更多的是上高職院的升學率。另一方面職教院校設施不足,教育技術相對落后。絕大多數院校盡管建有一定的實訓場所,但設施簡陋,缺乏模擬的就業環境;師資隊伍建設不合理,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教材內容落后,沒有緊跟科技和工藝的發展。
二是企業和社會缺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機制。除了抗鋼等極少數的大型企業有自己的培養體系外,絕大多數企業缺乏對員工的培養機制和規劃,企業更多的是把眼睛盯著人才市場,重引進,輕培養。社會培訓不發達,規模偏小。市級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共70家,但具備高級工和技師培訓資格的不多。
三是社會對技術工人價值取向存在偏差。重干部、輕工人,重知識、輕技能的觀念還沒有根本破除,挫傷了人們對技能追求的積極性。同時,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段教育中地位低下,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處于末位,一般都在第四、五檔線上,導致生源質量不高,影響了對技術工人隊伍的培養。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營造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的輿論環境。
各級黨政領導不僅要有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而且要確立“技術工人同樣是人才”的觀念。要充分運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新形勢下技術工人的地位和作用,宣傳應用型人才創業成才的典型,在全社會著力營造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
二、統籌制定職業教育規劃,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建議市政府根據我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要求,結合“十五”計劃的中期評估和“十一五”計劃的制訂,對我市應用型人才的供需狀況作一次全面的調查分析,制訂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劃。
統籌高等和中等職業教育。針對我市的現狀,建議在繼續發展、提高中等職教的同時,要在戰略上突出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對目前社會緊缺專業爭取舉辦二年制高職,適度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創造條件,積極爭取高職的研究生層次教育,以改善我市高職教層次較低現象。加大對現有職教資源的布局結構調整,組建以高職院校和省級重點職業學校為龍頭,有關學校和企業參與的職教集團,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
統籌城鄉職業教育。適應城市化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深入實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和“百萬職工雙證制教育培訓工程”,為城市下崗職工、失地農民和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提供教育和培訓服務。
三、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努力擴大教育供給資源。
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改進設施,努力擴大市屬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另一方面,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貫徹實施《民辦教育促進法》,動員社會力量舉辦高職院校。建議市政府借鑒深圳,西安經驗,將新規劃的余杭倉前和蕭山江東兩個高教園區的50%定為民辦高教園區,主要用于發展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民辦院校,并從土地征用、銀行信貸,師資引進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在杭省屬高職院校優勢:建議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與在杭的15所省屬高職院校的聯系,及時提供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信息,引導它們為我市的經濟建設特別是制造業培養針對性的人才。
大力推進省際教育合作。充分利用國內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契機,借助外地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引進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教名校來我市辦學。
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教育資源,重點發展中外職業教育合作機構,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知識、信息、智力等資源,彌補我市高水平師資短缺的不足。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以各種方式為杭州教育服務,提高我市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的國際化程度。
四、面向社會和市場,努力探索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發展模式。
注重專業建設。職教院校要針對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第三產業持續上升和電子信息、醫藥化工、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五大主導性產業不斷發展的實際,有計劃地設置新專業,改造傳統專業。建議加大開設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醫藥化工、服裝制作與表演、服裝設計、物流、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力度。并確定一批市級重點建設專業,有計劃地為我市經濟建設培養有針對性的人才。同時要密切與用人單位的合作,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及大綱,優化培養計劃。以教材建設為突破口,編輯出版一批既有專業水準又有行業特色的高職教材,提高教育質量。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依托各高等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鼓勵高職教師通過進修、到生產第一線參加實踐鍛煉等多種途徑,提高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提高學術層次。同時積極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或選調優秀教師,包括引進具有豐富工作實踐經驗和較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進教師隊伍,在職務晉升和提高工資待遇方面,對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予以傾斜。加強專業帶頭人的培養。積極發揮企業兼職教師作用。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與行業協會和企業的聯合辦學途徑,積極推廣訂單式教育。組建實習實訓集團,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強化實訓環節。積極推行雙(多)證制,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