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杭州市委會:對發展小巷經濟的五點建議
發布時間:2007-08-10 10:42:07
|
作者:
經過三年的努力,到2006年底,我市共完成了近1500條街巷的整治改善工作,實現了道路暢通、街區綠化、積水排除、文脈延續、環境改善的目的,使廣大市民從中受益。為加強背街小巷的長效管理,進一步發揮小巷為民服務的經濟、社會功能,建議在加強規劃和管理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小巷經濟。
1、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以通訊器材經營店、藥店、音像文化圖書經營店、食品店、服飾店、洗衣店、電器維修店、非機動車修理店、家政服務店、凈萊超市等便利店為重點,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方便市民,活躍都市經濟。
2、視情發展社區停車業。在市中心部分停車矛盾突出的地段,可將有條件的、寬度超過4米的小巷規劃為與主干道通行方向相銜接的單行線,在道路右邊設置停車點,配置咪表,招聘社區下崗職工進行管理,從而一方面可緩解由于機動車快速增長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停車難問題,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同時也能使小巷道路交通實現有序管理。
3、適度發展社區餐飲業。可規劃出一定位置和一定數量的場所作為小區餐飲業的經營場地,加強審批和監管,從而既方便群眾,又不擾民。
4、著力發展特色街巷。在武林路女裝一條街、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四季青服裝一條街、龍翔橋服飾城等一些特色街區,將與之相接的小巷規劃建設成與主干道商貿性質相符、多種經營形式、多種業態并存的特色街巷,實行主干道帶動,優勢互補,形成以特色街區為主體,特色街巷為補充的“商區”。
5、積極發展小巷旅游經濟。在悠長的歷史進程中,小巷見證過歷史風云變幻,記錄著遠去歲月故事,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隨著背街小巷的整治改善,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遺跡經過挖掘整理,已穿珠成鏈,重現在人們的面前。建議將這些名人故居、歷史典故場所,如小營巷的錢學森故居、祠堂巷的于謙故居、元寶街的胡雪巖故居、場官巷的郁達夫舊居、耶穌堂弄的司徒雷登舊居、嚴家弄的夏衍故居、皇親巷的豐子愷寓所等,作為旅游接待點,凸現杭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