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熙陳小平赴縉云磐安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
發布時間:2015-05-13 13:20:35
|
作者: 本報記者 周大彬 通訊員 彭先國 葉良
杭州,位于浙江的東北部;縉云與磐安,位于浙江的中部。今年5月,一座以杭州為起點的科技橋,飛架到了距離200多公里外的磐安與縉云,讓兩地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一場科技惠民盛宴。
每年5月,省政協開展以送文化、衛生、科技、教育、法律、體育下鄉為主要內容的省政協委員“走進基層、走進群眾”活動月活動。
5月6日,由省政協、臺盟省委會、省臺辦等聯合舉辦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研討班在縉云舉行,來自縉云、龍泉、嘉善等地的農村電商骨干參加了培訓研討,省政協副主席張澤熙出席并致辭。
5月7日至8日,由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牽頭的省政協送科技下鄉活動啟動儀式在磐安縣安文鎮舉行。省政協副主席陳小平出席并講話,隨后參加了紀念林植樹活動,考察了磐斛生物科技園和浙貝母基地。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送科技下鄉活動進一步加強了探索創新,特別是在總結往年做法和成效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六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緊扣基層需求,更加注重想在前做在前,更加注重辦實事務實效,更加注重突出委員主體,更加注重實施項目帶動,更加注重一抓到底。”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主任樓國華說,“有特色才有活力和生命力。這次我們著力于搭建種什么、養什么的科技橋;搭建怎么種得更好的科技橋;搭建怎么銷得更好的科技橋,更加有針對性地安排服務內容,開展有特色的科技惠農活動,推動農業科技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據介紹,為確保今年的活動如期順利進行,做到早啟動、早調研、早對接,早在去年10月10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就到磐安開展前期調研,10月17日又召開省直有關部門和單位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春節前后,參加今年送科技下鄉活動的19家單位分管領導和職能處室累計有45人次到磐安調研,而磐安縣先后也有67人次主動到省有關單位匯報對接。
“磐安需要什么,就‘送’什么。我們在前期深入了解基層意愿和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會同各參加單位認真研究、提前謀劃,與縣政協加強溝通、反復協商,與省政協委員和農技專家仔細推敲、完善方案,因此,活動的內容針對性比較強,可謂量身定做,力求實際實用實效。”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專職副主任譚景玉這樣說道。
“眼下的磐安縣正在深入實施‘摘帽快跑’戰略和‘兩美磐安’建設,急需省城各路專家幫扶指導。如今省政協主動送上門,這對于‘綠色發展、后發崛起’的磐安無疑如同一場及時雨,也是21萬磐安人民的期盼和福祉。”磐安縣委書記陳雷妍說。
據介紹,磐安作為金華市的后發崛起之地,不僅是綠色生態之城,還是農業特產豐富之鄉,更是休閑養生之地,特別是在林業、農業、旅游業等方面都非常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
“組織24支科技小分隊”、“在全縣13個鄉鎮街道設立29個實地指導現場”、“開展16項專題實用技術培訓”、“簽署12項科技合作協議”、“落實35個支持項目”……在5月7至8日短短兩天里,從省城杭州送來的科技“大禮包”,不僅實際、實在,而且實惠、實效,看得見摸得著,幾乎涵蓋到了磐安包括中藥材、茶葉、食用菌、旅游等主導產業,這讓地處偏遠山區的磐安人民感到格外欣喜。
不僅如此,省直有關部門和單位還組織了農民急需的科普資料和農用物資送上門。據統計,此次送去的各類科普圖書和農業科技資料有7100冊(套),農業實用技術等光盤200盒;各類插秧機、噴霧機等農機具共54臺;農業機械保險保額170萬元;潛水電泵10臺;森林撫育割灌機、竹兜粉碎機、風力滅火機等林業機(藥)械共50臺;彩色樹種苗木、鐵皮石斛種苗、香榧良種苗15萬多株(叢);水稻、白菜、玉米等優質良種1210包(份);黃色板10000張,茶樹害蟲誘集板1000塊;新品種化肥10噸。
當地群眾哪里有需求,委員和專家就到哪里,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遠。省政協常委、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錢前研究員率領植物保護、稻米加工、科技推廣等領域的專家,到方前鎮、玉山鎮等地實地調研水稻生產情況,針對水稻育秧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為種糧大戶、農技員答疑解難。
省政協委員、省國土資源廳規劃處處長張佳,今年已是第二次主動報名參加類似活動了。她說,此前的對接中,得知素有“中國藥材之鄉”之稱的磐安,試圖借助聞名的“磐五味”來促進農民增收,并計劃在新渥鎮建設“江南藥鎮”,以此來做大中藥材產業。在得知這一要求信息以后,她立即主動對接,提前到新渥鎮實地考察,提出相應幫扶建議,此外還四處奔走呼吁,將新渥鎮列為全省首批特色小鎮。此次她再次到磐安,除了實地對接指導特色小鎮以外,還就地質災害治理進行現場指導。省政協委員、原省郵政公司總經理鞠勇表示,這是第一次參加送科技下鄉活動,感覺有很多事可以做,要進一步推動村郵站擴大網上購物試點,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推銷農產品,并方便偏遠山區百姓購物。
“這次我們農科院來的專家隊伍可謂陣容強大,總共來了12個人,其中省政協委員4人,來的全都是植微、園藝、玉米等方面的專家,這些人全都是當地農民朋友事先點名要求的。”省農科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湯勇說:“通過參與這樣的科技下鄉活動,一方面是幫扶,而另一方面也是給我們提供科技平臺,更為如何讓科技更有效幫扶‘三農’創造實踐機會,可謂一舉多得。”
磐安還是“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列入了龍井茶原產地保護,全縣共有茶園面積8.8萬畝,涉及到當地茶農6萬多人,是當地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省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研究員與科技處主管李紅斌副研究員,兵分兩路赴鄉村指導。當4位茶葉專家出現在磐安縣茶葉生產重點鎮——尚湖鎮時,立即被早早等候在那里的茶農們團團圍住。
“若不是借助這次送科技下鄉東風,要在平時,這些茶葉專家,別說一來就是4個,就是一個,我們這樣的小公司也難得啊!”磐安縣清連香名茶有限公司負責人韋益女說,她公司今年投資60萬元新引進全自動流水線,正急需專家指導。
在距離縣城40多公里外的尚湖鎮下溪灘村的茶山上,來自磐安縣各個茶產業重點鄉鎮的種茶大戶們都匯集在一塊。
“先讓省里專家示范一下標準機械采茶技法,大家可要看仔細了。”磐安縣特產站站長張蘭美話音剛落,早就換好服裝等在一邊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科技特派員譚俊峰、許勇泉一前一后,推著一把“大剪刀”給亮綠的茶園理了起來,動作嫻熟。
“讓我也來試試,這新玩意要是好使,我100多畝茶園,能省不少工啊。”萬蒼鄉樓界村樓衛紅將香煙往耳朵上一夾,搶先試弄起來。
“對,后手稍稍高點,防止剪來老茶葉。”緊跟在后面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尹軍峰手把手教了起來……
“今天真是長見識了。你們什么時候再來啊?”當專家組離開之際,窈川鄉嶺溪村村民吳正喜這樣問道。
“放心吧,我們還會來的,將來我們就是親戚了,合作從今天開始。”從事茶葉研究20多年的尹軍峰摟了摟老吳的肩膀笑著說。
每年5月,省政協開展以送文化、衛生、科技、教育、法律、體育下鄉為主要內容的省政協委員“走進基層、走進群眾”活動月活動。
5月6日,由省政協、臺盟省委會、省臺辦等聯合舉辦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研討班在縉云舉行,來自縉云、龍泉、嘉善等地的農村電商骨干參加了培訓研討,省政協副主席張澤熙出席并致辭。
5月7日至8日,由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牽頭的省政協送科技下鄉活動啟動儀式在磐安縣安文鎮舉行。省政協副主席陳小平出席并講話,隨后參加了紀念林植樹活動,考察了磐斛生物科技園和浙貝母基地。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送科技下鄉活動進一步加強了探索創新,特別是在總結往年做法和成效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六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緊扣基層需求,更加注重想在前做在前,更加注重辦實事務實效,更加注重突出委員主體,更加注重實施項目帶動,更加注重一抓到底。”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主任樓國華說,“有特色才有活力和生命力。這次我們著力于搭建種什么、養什么的科技橋;搭建怎么種得更好的科技橋;搭建怎么銷得更好的科技橋,更加有針對性地安排服務內容,開展有特色的科技惠農活動,推動農業科技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據介紹,為確保今年的活動如期順利進行,做到早啟動、早調研、早對接,早在去年10月10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就到磐安開展前期調研,10月17日又召開省直有關部門和單位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春節前后,參加今年送科技下鄉活動的19家單位分管領導和職能處室累計有45人次到磐安調研,而磐安縣先后也有67人次主動到省有關單位匯報對接。
“磐安需要什么,就‘送’什么。我們在前期深入了解基層意愿和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會同各參加單位認真研究、提前謀劃,與縣政協加強溝通、反復協商,與省政協委員和農技專家仔細推敲、完善方案,因此,活動的內容針對性比較強,可謂量身定做,力求實際實用實效。”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專職副主任譚景玉這樣說道。
“眼下的磐安縣正在深入實施‘摘帽快跑’戰略和‘兩美磐安’建設,急需省城各路專家幫扶指導。如今省政協主動送上門,這對于‘綠色發展、后發崛起’的磐安無疑如同一場及時雨,也是21萬磐安人民的期盼和福祉。”磐安縣委書記陳雷妍說。
據介紹,磐安作為金華市的后發崛起之地,不僅是綠色生態之城,還是農業特產豐富之鄉,更是休閑養生之地,特別是在林業、農業、旅游業等方面都非常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
“組織24支科技小分隊”、“在全縣13個鄉鎮街道設立29個實地指導現場”、“開展16項專題實用技術培訓”、“簽署12項科技合作協議”、“落實35個支持項目”……在5月7至8日短短兩天里,從省城杭州送來的科技“大禮包”,不僅實際、實在,而且實惠、實效,看得見摸得著,幾乎涵蓋到了磐安包括中藥材、茶葉、食用菌、旅游等主導產業,這讓地處偏遠山區的磐安人民感到格外欣喜。
不僅如此,省直有關部門和單位還組織了農民急需的科普資料和農用物資送上門。據統計,此次送去的各類科普圖書和農業科技資料有7100冊(套),農業實用技術等光盤200盒;各類插秧機、噴霧機等農機具共54臺;農業機械保險保額170萬元;潛水電泵10臺;森林撫育割灌機、竹兜粉碎機、風力滅火機等林業機(藥)械共50臺;彩色樹種苗木、鐵皮石斛種苗、香榧良種苗15萬多株(叢);水稻、白菜、玉米等優質良種1210包(份);黃色板10000張,茶樹害蟲誘集板1000塊;新品種化肥10噸。
當地群眾哪里有需求,委員和專家就到哪里,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遠。省政協常委、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錢前研究員率領植物保護、稻米加工、科技推廣等領域的專家,到方前鎮、玉山鎮等地實地調研水稻生產情況,針對水稻育秧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為種糧大戶、農技員答疑解難。
省政協委員、省國土資源廳規劃處處長張佳,今年已是第二次主動報名參加類似活動了。她說,此前的對接中,得知素有“中國藥材之鄉”之稱的磐安,試圖借助聞名的“磐五味”來促進農民增收,并計劃在新渥鎮建設“江南藥鎮”,以此來做大中藥材產業。在得知這一要求信息以后,她立即主動對接,提前到新渥鎮實地考察,提出相應幫扶建議,此外還四處奔走呼吁,將新渥鎮列為全省首批特色小鎮。此次她再次到磐安,除了實地對接指導特色小鎮以外,還就地質災害治理進行現場指導。省政協委員、原省郵政公司總經理鞠勇表示,這是第一次參加送科技下鄉活動,感覺有很多事可以做,要進一步推動村郵站擴大網上購物試點,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推銷農產品,并方便偏遠山區百姓購物。
“這次我們農科院來的專家隊伍可謂陣容強大,總共來了12個人,其中省政協委員4人,來的全都是植微、園藝、玉米等方面的專家,這些人全都是當地農民朋友事先點名要求的。”省農科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湯勇說:“通過參與這樣的科技下鄉活動,一方面是幫扶,而另一方面也是給我們提供科技平臺,更為如何讓科技更有效幫扶‘三農’創造實踐機會,可謂一舉多得。”
磐安還是“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列入了龍井茶原產地保護,全縣共有茶園面積8.8萬畝,涉及到當地茶農6萬多人,是當地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省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研究員與科技處主管李紅斌副研究員,兵分兩路赴鄉村指導。當4位茶葉專家出現在磐安縣茶葉生產重點鎮——尚湖鎮時,立即被早早等候在那里的茶農們團團圍住。
“若不是借助這次送科技下鄉東風,要在平時,這些茶葉專家,別說一來就是4個,就是一個,我們這樣的小公司也難得啊!”磐安縣清連香名茶有限公司負責人韋益女說,她公司今年投資60萬元新引進全自動流水線,正急需專家指導。
在距離縣城40多公里外的尚湖鎮下溪灘村的茶山上,來自磐安縣各個茶產業重點鄉鎮的種茶大戶們都匯集在一塊。
“先讓省里專家示范一下標準機械采茶技法,大家可要看仔細了。”磐安縣特產站站長張蘭美話音剛落,早就換好服裝等在一邊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科技特派員譚俊峰、許勇泉一前一后,推著一把“大剪刀”給亮綠的茶園理了起來,動作嫻熟。
“讓我也來試試,這新玩意要是好使,我100多畝茶園,能省不少工啊。”萬蒼鄉樓界村樓衛紅將香煙往耳朵上一夾,搶先試弄起來。
“對,后手稍稍高點,防止剪來老茶葉。”緊跟在后面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尹軍峰手把手教了起來……
“今天真是長見識了。你們什么時候再來啊?”當專家組離開之際,窈川鄉嶺溪村村民吳正喜這樣問道。
“放心吧,我們還會來的,將來我們就是親戚了,合作從今天開始。”從事茶葉研究20多年的尹軍峰摟了摟老吳的肩膀笑著說。